張泓波,李玉紅,王海民
(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醫學院是一所有著紅色基因的本科醫學院校,誕生在解放戰爭中,在遼沈戰役中創下了“搶救萬名傷員”的赫赫戰功。師生在抗美援朝中主動請纓、奔赴前線。轉制地方后,在唐山大地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張家口特大爆炸等一次次重大災情和生死考驗面前,均在第一時間留下了承醫師生舍生忘死、英勇奮戰的身影[1]。建校76年來,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師生一直秉承“紅醫精神”代代相傳的傳統理念,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積淀形成了“政治堅定、仁愛至誠、敬佑生命、甘于奉獻”的承醫精神。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共有120 多位校友白衣為甲、慷慨逆行,直屬附屬醫院先后派出三批共9 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這些都是紅色基因和承醫精神的傳承與延續。學校將抗疫精神融入“紅色”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打造“大思政”育人體系,探索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
在《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導下,學校黨委多次研討,總結凝練多年辦學育人的光榮歷史和特色經驗,提出了“四貫通、四結合”大思政育人體系建設,即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網絡課堂、社會實踐”的貫通融合渠道,發揮“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學生”的合力作用,以“紅醫精神”為統領,實施專業素質教育和德育品質培養。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強有力載體,也是大思政育人體系形成的沃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學校黨委進一步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進行系統規劃、統籌推動,把“抗疫”作為推進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實踐和生動教材,將疫情防控的生動事例轉化為鮮活的文化課堂,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融入“承醫”故事,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將“拓展思政育人空間”和“加強育人隊伍建設”推向深入,將思政內容融入所有師生的血脈。
在醫學生思政課中,學校黨委領導為廣大師生進行主題講座和黨課示范,引導師生在疫情中思考和分析,體會紅色基因的寶貴價值,強化師生的時代責任擔當。學校召開“大思政”育人工作部署會暨思政教育大講堂第一講,優秀校友劉蘭祥教授“讓‘承醫’精神代代相傳”的主題演講結合其自身的成長體會和抗疫實踐工作,就如何在新時代傳承發揚“承醫”精神,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思考。思政課教師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討論思政課程如何有效地將抗疫內容和教材內容融合。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利用疫情期間廣大醫護工作者、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等各行各業的“逆行者”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通過“逆行者,為了誰”“什么樣的人生最值得”等討論,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引導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課程思政堅持“因課施教”,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學校開展教學思政元素案例庫征集與評選工作,征集案例416 條進行評選,并將優秀案例匯編成冊;在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大賽中設立“課程思政”單項獎,對49 名教師進行表彰,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這些活動中抗疫主題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占一半以上。教務處在全校范圍內組織6 場“課程思政”巡講活動,通過專家示范挖掘戰“疫”故事與課程教學內容相融合。各教學院系450 余名教師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參加了學習。解剖學課程中,通過火神山醫院28 位“大體教師”為醫學事業做出的貢獻,深化醫學生生命至上的意識;中醫課程中,解析中醫藥治療在疫情防控中的獨特效果,強化學生的專業自信和職業擔當。
學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疫主題活動,讓師生在參與活動中深刻感悟和踐行抗疫精神。科技處開展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科普作品競賽活動;校工會舉辦“聚戰疫力量,頌‘承醫’精神”教職工誦讀比賽;武裝部組織雨中軍訓,發揚抗疫精神,錘煉學生品格;基礎醫學部開展“抗疫青年說——我心中最感人的抗疫故事”網絡演講活動;護理系舉辦“描繪時代英雄”手抄報大賽、開展“迎接曙光,熱愛生活”記錄成長活動、“詠唱經典,歌頌平凡”歌唱比賽等活動;生物醫學工程系學生通過創作漫畫和剪紙作品表達對疫情防控的支持和對一線工作人員的敬意;心理學系編制了《疫情防控期的心理防護手冊》,開通了疫情防控網絡心理支持服務平臺,12 名教師支援市政府12345 心理咨詢熱線、市教育系統疫情心理咨詢熱線,為師生及地方百姓提供心理支持與疏導。
志愿服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主要途徑,引導學生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是提高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渠道[2]。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各地學生志愿者與城鄉社區工作人員并肩協同,努力做好登記排查、走訪入戶、發放宣傳資料、公共區域消毒等志愿服務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承醫力量。截至2020年7月,學校返鄉學生志愿者700 余名;錄制防疫視頻、音頻500余個;制作書法、繪畫、朗誦等作品900 余個;防疫知識線上宣講400 余次;開展“停課不停學——幫扶中小學生學習”活動300 余次;助力復工復產志愿活動近80 次;自發捐款90000 余元。通過社區志愿服務,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向社會進行延伸,加強對國情、社情的認知,增強思政實踐育人的實效性。
網絡是青年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3],學校深入挖掘網絡平臺育人功能,講好“承醫”抗疫故事、傳遞抗疫正能量。官方網站首頁設立“學校要聞”專欄,開辦“承德醫學院”“承醫附院微訊通”“‘承醫’太陽花思政網”“基礎醫學院醫路同行”等微信公眾號、“承德醫學院社聯君”抖音號、“大思政育人工作微信群”等手機端新媒體平臺,展示繪畫、海報、朗誦、歌曲、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抗疫文化成果作品350 余件,發布原創推文《踐行紅醫精神,致敬-奔赴武漢的“承醫”校友》和《凝青春力量,筑防疫圍墻》等助力疫情防控推送文章70 余篇。2020年春季開學線上第一課《攜手共進 相約云端——承德醫學院師生同上“開學第一課”》宣傳片在學校新聞網主頁推送,黨委書記和校長以“紅色沃土育良才,“承醫”精神代代傳”為主題的宣講,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巨大反響,被多家社會新媒體平臺轉載報道。2020年5月中旬,4 集系列視頻片《傳承紅醫精神,講述抗疫故事——承德醫學院抗疫英雄系列思政課》每日一期在學校多個新媒體渠道同步發布,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4 名曾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講述了他們在武漢市第七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雷神山醫院、江岸方艙醫院等地救治患者的親身經歷,“承醫”師生紛紛在朋友圈等平臺進行轉發并參與熱議。
偉大抗疫精神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也是紅醫精神在新時代的具體體現,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4]。地方醫學院校肩負著教書育人和維系健康的雙重使命[5],校園文化熏陶是為醫療隊伍提供價值靈魂的重要基礎。承德醫學院校立足“紅醫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的傳統特色、辦學理念相融合,鑄就新時代具有重大歷史事件特點的校園文化品牌,對于加強師德教風建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