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萍,王明輝,賀晨
(上海理工大學 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上海200093)
新工科是我國主動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是新時代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最前沿和新方向[1]。新工科為高等教育與社會的互動提供了無盡的可能[2-3]。面對“新工科”的新背景、新理念、新內容、新要求[4-5],上海理工大學假肢矯形工程專業近年來著手進行專業改革,從資源配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給專業建設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精準的實施路徑。
學院堅持“整合培養”的思想,整合學科、研究、課程、環境等多方資源,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突出的本專業優秀人才。專業教師始終堅持專業教育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混合并重的模式、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能力培養形式、學業教育與思德教育相統一的育人方式,整合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將“整合培養”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院實行小班授課制,引導學生轉變學習理念和學習模式,緊跟學科領域最新進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支持本科生開展科研工作和學科競賽,使學生盡快接觸科研前沿,提高創新能力;為該專業學生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培養其國際交流能力。
學院深入探索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規律,改善培養條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營造創新氛圍,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及體現醫工結合的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突出工程課程特色,實施了“五大課程模塊,十大知識能力”課程體系建設,使課程體系滿足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目前該專業已形成實驗室全面開放的機制和完善健全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6]。
學院根據國際ISPO(國際假肢矯形器學會)對本科假肢矯形器專業人才培養規范的要求,不斷完善課程設置,在滿足ISPO 基本課程要求的基礎上,增加工程特色課程,使課程體系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與國際規范接軌,造就學術型的卓越創新人才。
學院假肢矯形工程專業持續完善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了以專業負責人制為核心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進行了如下工作:
學院堅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積極構建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在總結十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修訂和完善出一套目標明確、特色鮮明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學院組建了包括核心團隊成員在內的專業和教學團隊,設計了相應的教師教學激勵機制,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提升隊伍整體水平,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隊伍,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不斷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研究,以提升教師的學習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服務能力,提升專業影響力。2016年,該專業5 位教師獲得高級矯形器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2017年,1 位教師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考評員資格,大大增強了該專業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地位,為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師資保障。此外,以科研促教學。2016—2020年間,該專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共計6 人。該專業充分利用高層次人才的學術優勢,鼓勵其以科研促進教學,以科研帶動教學。本專業教師獲得學校“思學計劃”支持1 人次,參加“產學研踐習”計劃4 人次,參加“優青專項”計劃3 人次。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培養和支持下,本專業教師分別獲得2016年度和2017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專項計劃資助,200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計劃資助。
學院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現生產過程同教育過程相對接、專業課程內容同行業標準相對接、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同畢業證書相對接,融合企業發展與崗位能力需求,形成面向殘疾人事業和康復工程領域的人才按需培養。該專業學生連續兩年實現高質量就業,就業率超過98%,畢業生中級矯形器師資格證書率超過90%[7]。
學校出臺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保障了實踐教學規范有序地進行。建立學校教務處和督導室、領導和學生評教、專業教學科和督導組及同行“三級雙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行教學督導反饋和評教反饋“雙向反饋”制度,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加強學校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行業依托,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并在此基礎上聯合“產學研醫”共同申報上海康復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于2015年獲批,至此,我校“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基于此省部級研究中心成為國內較大的本—碩—博專業人才培養和技術轉化基地[8]。
學院通過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促進學生的專業修養與專業技能同步提高。“假肢矯形工程”專業構建了“133”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即圍繞專業能力培養“1”條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素質、能力、知識結構;抓好“3”個實踐教學關鍵環節,即理論加實踐課程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建立“3”大實踐能力輔助培養體系,即學科競賽、創業創新大賽、技能大賽,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相融合。假肢矯形工程專業與行業內10 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聯系,充分利用校外實踐基地,為本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2015—2018年共計有12 人進入世界知名假肢矯形企業——奧托博克公司實習。學生進入校外實踐基地進行為期超過一周的實驗實訓人數達到100%。世界知名企業奧托博克有限公司在本專業建設和學生實踐方面提供了專業指導和支持。從2017 起,奧托博克有限公司多次協助上海理工大學舉辦康復器械創新創業大賽。
該專業的學生培養質量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打造了“作風樸實、基礎扎實、工作踏實”的畢業生品牌,為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康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9]。2018年,“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在上海市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評估中獲得優異成績。
對該專業畢業生就職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比較滿意的是該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較強,認為該專業畢業生擁有很強的責任感,專業水平高、實踐動手能力較強。
從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反饋結果來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康復工程人才的客觀要求,課程設置合理,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對于該專業的畢業生在專業知識的掌握、組織協調能力、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上海理工大學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具備了較強的社會競爭力。學生在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自己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實習單位也指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待進一步加強[10]。
上海理工大學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圍繞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完善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聚焦專業優勢,保持特色發展。該專業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多措并舉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