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淑娜,張磊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曲靖655000)
和傳統的高等院校課程設置相比,高職院校等專業課程設置往往是根據社會職業分工進行的,面向等職業崗位或者崗位群,并且專業建設也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點。所以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是院校發展的主要內涵以及重要手段,直接關系到了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質量體現。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根本和落腳點,在于社會對于其專業要求的變化層面。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類型和形式,其運作模式以及實踐都是高職專業建設課程的根本。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課程的實踐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院校的理論學習應和實踐訓練相輔相成且相互配合。所以,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應將崗位工作過程的開發作為基礎的教學內容,重點是為了突出職業能力及素質培養。同時也應該積極培養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和諧發展的品質,最終保證人才培養符合相應的要求,質量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1]。
知識文化大背景之下,一門課程或者一本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學科知識的系統體現。而高職教育中所提到的一門課程教材,實際上體現的是一項技能,或是一崗多項技能系統。技能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以及生產勞動過程中所體現的意義就是技術和能力。而專業技能是指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個職業以及崗位群的具體操作技術和工作能力結構。高職院校的教育課程建設和設置,也是將技能培養作為重點。通過將文化知識以及專業基礎和技能需要作為標準,希望可以滿足學生能做、會做且做好的標準與要求。只要做得規范得體,技術精準且符合要求,必然可以切實提升教學品質。在高職院校內部可以通過多方共建的方式,形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并且校企合作的教材開發以共同建設實訓基地的方式,可以實現課堂以及生產場所的一體化轉變。校內評價和企業評價應該相互結合,才能充分體現出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以及實踐性特點。尤其應該重視在實際的項目課程推進和開展過程中進行生產性實訓,這樣能夠讓行業企業更好地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同時將工作任務作為根本與核心,將工作過程作為基礎和導向,使得每一個項目內容的設計都可以滿足相應的產品項目完成要求,在生產以及實訓的過程中真正實現生產和教學的相互結合,最終切實提升學生進行實踐創新的能力和意義[2]。
高職院校在開展課程專業教育時,最為看中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就要求教師不僅僅需要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這樣才能掌握現階段的行業動向以及發展趨勢,為后續更好地進行專業技術開發以及能力提升提供參考。為此,高職院校建立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已經成為了現階段高職院校工作開展以及專業建設的關鍵。高職院校應該不斷引進專業的學術以及技術人才,這樣這些名師和專家就可以更好地引領師資隊伍,同時也可以推動專業課程的建設和發展。通過專業帶頭人帶領創新團隊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改變教學以及學術研究相分離的現狀,將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本身和教師自身的業務開展相互結合。同時,通過加快兼職教師的隊伍建設,可以合理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形成更具特色的教師隊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業務能力強且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師資隊伍是非常必要的[3]。
教師是專業建設的主體,并且其身份具有雙重性以及現階段專業學科教學工作和活動的主體性。當前科技發展使得生產、服務類等比較具有實用性的崗位科技含量也在不斷提高。為此,這些專業的理論實踐技術也會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操作過程本身也是影響相對復雜的腦力勞動。為此,加強專業建設,就必須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也需要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開發相應的學習資源,使得教學情境得以呈現。還可以通過現場模擬的方式,培養學生不斷進行模仿以及生產實踐和加工,真正提高學生的應用型能力,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實現從學習到工作,以及從學校到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過渡和轉變。
實習的過程,必然離不開實訓基地的存在,所以高職院校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時,應該努力發揮行業的力量,為學生搭建一個專業理論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從而合理地為學生安排一系列的崗位實踐項目,充分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特點。所以,學校應該嚴格按照實踐教學生產化的相關原則,在學校內建設生產型教學車間,這樣才能緊跟技術的發展,引進更多先進的生產設備,并且通過隱去企業管理模式,最終營造一種最為接近實際情況的生產環境。還可以通過校內設廠以及廠內設校的方式,構建教學活動、生產活動以及科研研究為一體的綜合化教學平臺。
現階段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一般會體現出以下幾種常見模式,并且通過科學準確定位之后所獲得的實際實踐方向。第一,依據本地區的實際經濟結構,進行相應的專業課程設置。這種模式實際上是大眾化的教育背景之下,地方以及高職院校比較常見的一種專業設置模式。第二,將就業作為導向進行專業設置,這是現階段高職教育面向就業市場以及生源市場之后的必然結果,其目的也是為了滿足自主就業的基本要求,通過不斷跟蹤熱門專業,可以滿足大批的人才需求以及專業設置。第三,立足于院校的專業資源,通常都是按照高職專業設置的相關院例,選擇的主體也是重點的專業內容。其目的是為了開發新型的專業發展方向,從而不斷跟蹤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和變化,逐年進行專業的更新。
依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和行業企業合作出了一條“專業+車間”的培養模式,使得職業技能及素質更加符合崗位的實際要求,對于畢業生及時上崗也非常必要。在校內需要不斷加強專業實踐,改善教學條件,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更多的虛擬工廠,進而為學生進行課程實踐提供豐富的途徑。在校外,應該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其目的是有效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保證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至少滿足頂崗實習半年的要求[4]。
加強資源的全面整合,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凸顯辦學特色。相對優質的專業資源,實際上是社會層面的稀缺產品,并且也具有較強的知識以及技術屬性。通過對資源進行挖掘,可以充分發揮出社會層面的力量,進而實現大型儀器以及設備的共享使用。通過對校內外資源的整合,由院校本身進行場地的提供和管理,行業企業提供相應的設備以及技術支持,進而為后續的實習實訓實施提供幫助。全面圍繞專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形成實習實訓一體化的專業資源庫,對于切實提高優質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為院校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非常有意義。
社會中對于崗位人才需求在不斷變化,所以專業建設本身也應與時俱進。對于一所院校而言,要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準,就必須要針對專業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建立科學的人才需求以及監測預報機制,可以使得學校與社會以及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進而將專業建設和招生就業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定期對專業體系內容進行評估,即使對專業設置及其方向進行調整,是優化專業結構的必然選擇[5]。
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主干以及長線專業的建設,對于一些熱門專業、新興專業非常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補充,這樣才能切實體現其穩定性和靈活性。通過社會發展對崗位人才的知識能力等需求轉變,優化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研究動態化的課程開發方案,更加有利于形成學校和行業以及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為促進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必要基礎。
高職院校與傳統高校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專業課程的建設,所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格外重視專業內涵的體現,這樣才能打造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與此同時,還需要針對現階段社會崗位對于人才的需要,從高職院校師資力量、教學設施以及實訓等諸多方面入手,實現課程設置以及專業辦學的與時俱進目標,促進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