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丹
(山西能源學院 電力工程及自動化系,山西 晉中030600)
時代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賦予了高校新的使命,并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與學生特點解決學生管理以及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問題,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機制,促進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目的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其學生的思想、興趣、心理以及行為習慣與傳統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較大差異。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具備個性鮮明、思想活躍等特點,愿意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和心思。這種積極、樂觀、熱情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部分學生沒有科學處理學習與愛好之間的關系,過度投入到愛好當中,從而影響了學習[1]。同時,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基礎較差,可能會出現自卑、思想壓力大、情緒不佳等情況,很容易出現思想與心理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重視程度不足等。首先,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更為注重學生專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忽視了學生的行為管理,導致學生管理工作缺乏深度。其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管理理念較為落后,沒有意識到學生管理的重要性,沒有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及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2]。再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沒有及時更新和修訂管理制度,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保障學生的權益。此外,部分學生缺乏集體意識與服務意識,且心理承受力較弱,加大了管理難度。
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思想紛紛涌現,其中包括大量的不良思想,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且部分學生的判斷能力較差,缺乏社會正義感,導致思政教育難度大[3]。此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力度不足,沒有形成以思政教師、思政部門人員以及輔導員為主體的思政教育隊伍,且這些教育人員的工作壓力較大,可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時間較少,影響了思政教育的發展。
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目標都是培養學生、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發展,將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可以同時對學生的行為與思想進行引導,從而提高管理水平與育人水平,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首先,在學生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管理的成效,使學生自覺遵守紀律與制度。例如,可以在學生行為養成與日常管理工作當中滲透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三觀教育等內容,可以增強學生對學校管理制度的認同感[4]。其次,可以通過學生管理工作保障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將思政教育的內化性與學生管理的外化性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都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工作的關鍵構成部分,加強學生管理有利于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第一,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工作對象一致。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工作,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第二,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在引導學生中具有相通性。學生管理側重于約束學生的行為,思政教育注重塑造學生的思想理念,都可矯正學生的不良表現。第三,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目標具有一致性。無論是開展學生管理還是思政教育工作,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讓學生不斷審視自我、調整自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應用型本科院校若想實現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的協同發展,就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要保障學生的利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意識到無論是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還是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明確學生在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5]。其次,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綜合分析學生的需求以及思想狀態,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同時,應該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功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保持人格、思想以及行為上的獨立。
校園文化雖是無形的,但是會對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推動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學生管理理念、學生管理制度、思政教育觀念、思政教育內容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從而為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并營造濃厚的氛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著重營造遵守紀律、積極向上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傳統的說教式思政教育模式易引起學生的疲倦,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實現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首先,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時需要優化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與典型案例開展思政教學,將思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其次,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需要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應用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翻轉課堂等模式開展思政教育,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次,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過黨團活動、網絡思政、文明班級評選等方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與責任感[6]。此外,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需要增強學生遵守規定的意識,從而推動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共同發展。
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也改變了高校的工作方式。利用網絡開展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不僅可以創新工作方式,也更加契合學生的需求,為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充分發揮網絡在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學校可以注冊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并搭建校園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傳播政策形勢,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了解。此外,輔導員以及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發言與留言,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從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在新時代,學生需要承受來自家庭、學習以及就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群體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短期受挫等類型,容易影響到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時,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資助、心理輔導等方式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高校需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思想情況,如果發現出現心理變化需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篩查、心理訪談以及心理干預等工作[7]。同時,輔導員應多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心理表現,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更配合管理工作。
新時代對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重視程度不足、管理理念落后、思政教育隊伍建設不足等問題影響到了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質量,為此高校應該綜合分析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應用網絡開展工作等手段實現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