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君艷
(浙江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310000)
來華漢語言進修生以學習中文為主要的留學目的,屬非學歷進修生,在整個來華留學生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這類留學生群體人數眾多,生源復雜。進修生中有優質的潛在學位生、全球高校的交流生、各國外交工作人員、跨國企業職員、中國文化愛好者等。合理利用漢語言進修生的資源,一方面有助于國際化校園建設,另一方面也將極大促進高校的國際聲譽,吸引優質學位生生源,對講好中國故事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所調查的640 名學生來自82 個國家,分布在五大洲。其中,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這4 個亞洲國家學生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38%。近59 個國家僅有5 個及以下的學生。從年齡分布來看,該學期在讀語言生中,18 至28 歲的有322 人,占總人數的80%,28 至38 歲的也有近100 人,年齡最大的已經是63 歲。從年齡差異也能看出學生們學習漢語目的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在中國求學、從事中外貿易工作、外交事務等。這也決定了他們對校園生活不同的需求。浙江大學通常將漢語言進修生以經費來源分為四大類別,包括自費生、政府獎學金生、交流生和孔子學院獎學金生。自費生人數最多,往往在管理上更為困難,他們的流動性強,學生個體情況差異大。獎學金生和交流生受到獎學金管理政策和交流協議政策等限制,相對更容易接受學校的管理。
漢語言進修生以一個以學期為招生單位,且最長學習期限不超兩年。這意味著,每個班級在讀的學生中,在校時長一到四學期不等。但學習時間長短并不意味著漢語能力的高低。同樣,每學期進來的新生漢語水平也不一致。在跨文化的校園適應中,語言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同學生對校園適應的程度和速度不同。
總體來說,漢語言進修生群體國籍眾多,文化背景差異大,并且年齡跨度大,個體差別大,同時他們的漢語能力參差不齊。
對來華留學生的校園適應研究,有兩大主題,其一是階段性研究[1]。有學者提出了文化適應曲線模型來揭示其階段性特征。其二,從不同維度分析漢語言講修生適應情況,通常包括學業適應、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劉瀟肖將來華留學生校園適應分為校園人際適應、學業適應、校園生活適應[2]。本研究將從學業學習、校園生活、師生和同伴關系、對浙大的認知四個角度分析該校漢語言進修生的校園適應現狀。通過對學生訪談,分析漢語進修生目前的校園適應情況。
根據前人研究結論,一般可通過教學模式、課堂表現、作業與考試、學術資源使用這四大維度來評估來華留學生的在學業方面的適應情況。漢語言進修生以學習漢語為主,課程分為聽說讀寫和文化體驗。雖然學生差異大,但因語言學習的規律性,教學有規可依。通過訪談可知,大部分學生滿意現有的教學模式。課堂表現方面,通過和漢語教師的訪談,了解到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文化背景高度相關。亞洲文化的學生上課更為安靜、認真;歐美文化的學生則更積極、喜歡提問。
進修生沒有畢、結業的學分和成績要求,但在訪談中,也有一些學生表示,學習漢語是為了日后進一步在中國申請學位學習,壓力比較大。這部分學生會花大量時間自主學習。同時這類學生中大多數也表示,沒有使用過諸如圖書館這類校內學術資源。
綜上所述,在學業學習方面,浙江大學目前的漢語教學模式已經可以滿足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水平的學生需要。小班教學的模式讓學生更快地適應學習。在課后,學生們喜歡在宿舍區的公共區域三五聚集,合作學習。除因升學等對漢語能力有極高需求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無課業壓力。
漢語言進修生的課余時間比學位生更多,較低的課業壓力也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外。根據對漢語言進修生和行政管理老師的訪談發現,漢語言進修生在飲食適應和住宿適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具體表現在,學校無法保證留學生宿舍內都配備公共廚房。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便利的外賣滿足了日常飲食需要。飲食適應方面,適應難度最大的是穆斯林學生。
宿舍方面,留學生宿舍從總量上不能滿足單間、獨衛的條件。在宿舍分配時,雖然也考慮了宗教等因素,但由于資源總量的限制,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也可能同住。宿舍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向宿舍管理人員尋求幫助時語言溝通困難。但是,絕大部分學生都對學校便利的商超設施和周邊便利的環境感到滿意。
王冬燕總結前人研究,表明來華留學生的交際網絡分為三大類,一是本國人組成的網絡,其功能是對文化來源的肯定和表達;二是與東道國成員組成的網絡,其功能在于促進學術和職業目標的達成;三是多國別的網絡,其主要功能是娛樂[3]。
受訪學生均表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交到朋友,不存在人際交往焦慮,同班也能形成良好的人際網絡。但是大部分學生沒有與中國學生成為朋友。一方面,漢語言進修生的學習模式導致他們幾乎跟中國學生在學習上沒有交集,也很少參加校內社團和組織。訪談發現,體育運動是語言進修生認識中國學生最常見的途徑,但該類型的人際網絡只限于運動場上,往往不會形成日常互動。
本國學生形成的交際圈是最常見的,但多國別網絡也很尋常。大部分學生會通過班級找到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公共區域時常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學生共同學習。由上可知,漢語進修生之間通過班級、宿舍等形成了良好的群體網絡。大家同在浙大,共同面對留學生活的難題,分享資源。客觀條件上,漢語言進修生和浙大的中國學生交往受限;主觀上,進修生主動建立與中國學生交際網絡的意愿不強烈。
漢語言進修生在浙大的學習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一個學期,長則兩年。對一所大學的了解程度能夠有益于進修生學業完成后歸國的輻射影響。研究發現,進修生在學習過程中,極少主動了解浙大,對浙大的認識依然停留在網絡上的介紹。利用漢語言進修生宣傳浙大是很好的途徑,尤其是學位教育,但目前,這一途徑尚未打通。大量的漢語言進修生只完成了學業學習,對浙大的學位教育和整體情況欠缺深層次的了解。
近年來,文化育人是新時代對高校教育的新要求。大學文化是大學育人的軟實力[4]。學者陳章龍提出大學文化具有教化性、導向性和獨特性。他認為可以將大學文化分為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三個層面[5],并且要通過文化潛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教化人。本文結合漢語言進修生的群體特點和校園適應情況,從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三大方面著手,為提升漢語言進修生的校園適應尋找路徑。
精神文化以校訓、校風、校歌等為載體,提升師生的文化認同,構筑共同的精神家園。主要途徑是校史、校訓、校紀、校歌等的宣傳教育。提高進修生對浙大的認知度,要發揮校史館的作用,將校史館作為實踐課程的活動場所之一。通過生動的校史介紹,讓進修生對浙大有整體的了解。在進修生的始業教育環節,增加對校訓、校歌的介紹。
行為文化是大學師生在日常行為和校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規范和風尚,是辦學理念、大學精神的動態體現。漢語言進修生對教職工的最大需求是語言溝通順暢。從可行性角度來看,增強對留學生服務部門教職工的語言培訓是必要的。良好的溝通是學生適應學校的必要條件,是教育管理制度落實的基礎。在服務學生時,教職工需去除刻板印象,提高服務態度,做到國內國際學生一視同仁。各部門應協調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鼓勵中國的學生組織積極主動吸納國際進修生,構建進修生參與校內組織、社團的常態化渠道。
環境文化是基礎和保障,樓宇、設施、景觀乃至一草一木等物化形態均屬于環境文化的范疇。環境文化的營造成本高,周期長,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維護。學校可在宿舍區,打造公共學習、休閑區,公共廚房應成為國際學生宿舍的標準配置,并且也對中國學生開放,為中外學生營造互動的場域。同時,校園內的公共設施應配有多國語言標識。
在國際學生管理中,漢語言進修生的人數多、流動性強,且生源類別復雜、文化背景懸殊。學生在學業學習、校園生活、同伴關系等方面依然面臨適應難題,同時在深入了解大學文化上也缺乏途徑。為更好地發揮漢語言進修生對高校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作用,高校應結合漢語言進修生的群體特點,從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等方面著力打造國際化的校園氛圍,提高學生的校園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