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吳麗莉
(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021008)
評價是一門藝術,既是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習慣的記錄,也是對學生最直觀的反饋。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方法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表現,盡可能整體、全面地評價學生。考核評價體系能起到監督學生學習的作用,也能讓教師精準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后續制定更精準的教學計劃,還能讓學生了解自身情況,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在后續加以改進。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教學結構,在課前教師推送相關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線上自學,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而后在線下課堂教學時,有充分的時間供學生再次提高,同時配合優秀的數字化教學課件展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課后,教師與學生也可以建立聯系,教師向學生推送積極內容,并實時拓展,學生有任何困惑和問題也可以及時請教教師,實現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主體性、教學方式等多方面的翻轉[1]。
第一,教學資源豐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法、備課等都是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基礎展開的,但個人的力量往往較為有限。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強調從網絡上或教育平臺上借鑒參考優秀的教學資源,幫助教師創造出更有效的教學。
第二,教學時間、地點的翻轉。傳統教學中,教學時間與教學地點在課堂,而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前讓學生觀看教學課件展開學習,教學時間由學生在課前自由選定。
第三,教學主體性翻轉。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更傾向于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單向灌輸。而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學生在課前自學,課堂時間充分,可學生自主精學,學習更傾向以學生為主體,改變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學生能產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教學效果更好。
第四,教學方式優化。在傳統教學中也會利用信息技術,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則更加依賴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深度運用和教學方式的優化,會讓教學更有效率。
第五,課外聯系,加強引導。課外包括課前以及課后,教師與學生在課外建立聯系,通過QQ 群、微信群、班級博客,教師與學生能實現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教師推送積極內容給學生,學生也可以就困惑和問題向教師請教,能脫離時間、空間的束縛。
第一,督促學生學習。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形式實際上會更加松散,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意志力和學習積極性,否則很容易跑偏,比如在“網課”模式下,很多學生“線上掛號”,學習效率不足。因此,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督促學生學習。
第二,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教師是在教學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混亂的,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依托于這個體系,教師評定學生各方面表現的過程,就是加深對學生了解的過程[2]。
第三,讓學生了解自己。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還可以作為一種反饋手段呈現給學生,學生收獲多維主體對于自己的綜合評定,觀察別人視角中自己的表現究竟如何,才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和不足,并在后續持續改正。
考核評價體系需要對學生綜合表現進行多維度、多層次評價,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構建考核評價體系也需要從綜合性、系統性方面考慮。比如將學生的學習表現按照課前學習習慣、課堂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質量、課后拓展情況、實踐學習質量等十個指標,并以相應的等級劃分,即用A、B、C、D 或者優秀、良好、一般三個層面進行評價,作為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記錄,讓考核評價體系起到學生“個人學習檔案”的作用。具體如何分類別、分層次評價,還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分析怎樣劃分能切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考評體系才更加有效[3]。
雖然不能僅憑成績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好壞,但成績仍舊是評定學生的核心工具之一,也最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對于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定不應該以最后的期末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定途徑,而應該對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考核評價。即學生成績為固定點,分為階段學習成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包含線上及線下兩個內容。階段學習成績也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線學習時長、在線作業完成情況、在線互動討論情況;另一方面是課堂出勤情況、課堂作業完成情況、課堂互動情況。這是簡單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學生成績組成,其中的期末考試成績以及階段學習成績,具體該占據多少比例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4]。
在評價過程中,應采用多主體評價的方式。這種評價方式進一步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評價結果更為客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主體的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交叉評價、學生自評、教學平臺機器評價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也可再次拓展,比如教學管理人員評價、小組長評價、學校以外其他有關人員評價等,這些評價數據都可以作為系統性評價的一部分,各主體評價分值在整體評價中所占據的比例應根據課程、學習者特征等實際情況靈活確定。
在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過程中,一定要引入過程化管理概念,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變化發生改變,及時評價,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狀況,也可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定期評價,這是優化工作的一個要點,不斷地去審視具體的教學以及評價體系,全面了解其實施情況。
但如何實現過程化管理,如何制定評價周期還需要教師自行制定,考核評價是一件煩瑣的事情,工作量較大,因此周期可以適當拉長一些,同時教師只需要將重點放在改變量方面即可,無須從系統性角度改變評價。
在落實考核評價體系方面,不提倡采取過于統一的考核評價標準。不同課程有不同課程的特點,學生群體也不同,因此在教師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整體性考評標準的基礎上,可適當微調,對考評不同要素進行加權量化處理,讓評價具有層次性、實用性[6]。教師可以借助課程教學評價助手,及時收集學生的線上學習數據,再結合線下課堂數據,掌握線上線下所有教學數據,可視化地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將分析結果作為調整考核評價體系的依據。微調能讓評價體系變得更科學,實用性更強。
所謂對考評體系的有效利用,就是如何利用完善的考評體系來開展下一步的教學。考評是為了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能夠讓教師對學生加以了解,便于對自身教學作出調整,包括內容、節奏、課堂活動安排等方面;分析學生身上的問題或不足,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并針對學生的不足展開個性化教學以及管理。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不斷調整教學手段,實現對考評體系的有效利用。
綜上所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非常明顯,將其用于教學中,能起到提升教學效率的作用。不過,在這種模式下,考核評價體系應如何建立,需要進一步思考。本文提出構建對學生學習狀況綜合評價的體系,從多層次、多主體、多時間線進行綜合評價,對促進考核評價的科學性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