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琳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
隨著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1],體育產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此時代背景下,武術作為體育產業的一員,必須抓緊機遇,依靠科技力量,助力中國體育強國建設。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承擔著優秀文化使命與義務。但在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武術受到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總是以西方體育的知識體系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近年來,不僅競技武術因幾次申請入奧未果而陷入低迷期,而且民間傳統武術又因徐曉冬幾次對戰民間拳師事件而面臨空前的信任危機……整個中華武術正處于斷崖式下跌的危險之境。武術如何走出困境,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2]。但如今中國武術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演進之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尤其是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尋求自身的新發展戰略,基于此,中國武術的研究人員也應該緊跟這一浪潮,針對借助科技力量發展武術發展的新路徑進行探索。
近年來,影視劇以及舞臺表演等藝術行業迅猛發展,武術也開始以表演的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武術表演專業應運而生。早在柏林奧運會上,已經在世界的大舞臺上進行了武術首秀表演,促進了武術在近代德國的深度傳播,但之后的表演很難見到如武術首秀一樣豐富的內容。在此,為了提高武術表演的觀賞價值以及傳播之路,以科技力量為助力手段,以文化為牽引,使得文化與武術表演相結合,為武術表演領域謀求更好的發展。
1.“音樂力量+武術+文化”促進武術表演的心理體驗
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音樂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達到聲音的變化以及創新,不僅可以感受到更好的音色和音響效果,而且可以使音樂情感以及音樂語言可以通過更加豐富的創作手段以及技術來表達[3]。而音樂可以影響聽者的情感,引導和改變其觀念和行為[4]。我國的紅色歌曲又有著其獨特的心理體驗方式、教育功能以及文化底蘊[5]。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武術行業也及時響應黨的號召,將紅色文化融入武術表演當中,借助紅歌的力量與武術相融合,組織一場場精妙絕倫的武術表演為黨獻禮,展現出中華兒女不斷拼搏、無私奉獻以及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使武術文化得以更好的呈現,紅色文化也更加深入人心。
2.“舞臺效果+武術+文化”促進武術表演的內容呈現
隨著社會的進步,武術節目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斷提高自身的舞臺效果,除了音樂方面更好的呈現之外,LED 技術、室內外 3D 巨幅投影、全息影像技術、聲光電構造光影舞臺、360°環繞拍攝、無人機等新技術在舞臺效果的展現方面也有著不容置疑的作用[6]。通過新的科學技術,在表演時打造創意空間和視覺效果,無論從聲勢還是視覺的效果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觀眾更好地感受到了少林功夫的拳腳如風、太極拳的行云流水以及氣勢磅礴的集體陣型,彰顯出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當我們將武術動作與我們建黨一百周年的主題文化相結合時,通過對集體拳、棍棒、九節鞭等的編排演繹出新中國成立的艱辛歷程,通過對體育養生、太極拳等的編排呈現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發展與繁榮,利用武術的表演完美詮釋黨的百年征程。基于此,我們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通過對不同時代背景下武術表演所呈現的不同文化內容進行不斷創新,通過借力不斷提升的科技手段對舞臺效果進行不斷創新,促使武術表演走向創新發展之路。
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很多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力量推動對武術人才的培養。選材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水平評估出武術中不同項目的能量代謝特點,然后科學地運用各種形態、機能以及生理生化指標進行量化分析,為高級選材提供足夠的科學依據,更早地挖掘優秀運動員[8]。訓練時利用科技力量科學評估運動員的有氧、無氧耐力水平,探尋提高的有效方法。評估運動員體能中耐力、速度、力量、靈敏、柔韌、平衡等方面的長短板,針對短板使用相應的訓練儀器或者訓練方法進行科學訓練。訓練完成后對運動員的生化指標、心率變異性等對運動員機能狀態進行評估,對于運動疲勞、運動傷病的運動員通過訓練調整、營養干預、醫學等措施進行調控。在整個武術與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有效減少武術運動員的傷病情況,還可以避免武術傳承過程中的“經驗論”教學,避免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例如武冬曾通過研究形意拳三體勢站樁肌電變化驗證了民間形意拳前三后七的說法,糾正了單重就是一條腿承擔體重的認識誤區[7]。使得運動員對于武術動作的要領有了更加深層次的了解,在運動員訓練期間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運用科技手段解釋相關理論,既可以武術的理論基礎更加充實,還可以更加全面地培養武術人才,對于武術運動員的終身價值培養有一定的貢獻。因此,在武術人才培養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僅使得運動員選材、運動員訓練過程更加科學化,對于防止武術運動員的人才流失也有一定的作用。
1.借助科技發展推動武術的體醫融合之路
2020 年爆發新冠疫情后,傳統養生功法以其不需要場地限制、簡單易學以及有效性等特點走進了大家的健身生活。在此期間援鄂護士在方艙醫院內帶領患者練習八段錦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傳統運動促進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視。另外,不少研究人員利用大數據分析證實太極拳等運動對于慢性病患者的有效性,為武術與醫療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促進武醫融合之路的發展。
2.借助科技力量推動武術的體教融合之路
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各研究者不斷探索 5G 時代“移動互聯+全民健身”的創新之路,為體教融合也開拓了新路徑。如今,“互聯網+”的健身模式快速發展,各類視頻 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都成了武術線上推廣的有效途徑,為大家學習武術提供了便利。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借助其他科技手段促進我們的教學模式。如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可以利用計算機創建一個提供觸覺、視覺以及聽覺反饋的三維虛擬環境,有著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三大特點,5G+VR 的結合可能將給大家帶來沉浸式的教學訓練,并且5G+個人 AI 設備則能夠更方便地利用大數據分析訓練者的身體狀態。借助科技力量,不僅對以此來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因此,在如今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武術專業的相關人才應該緊抓時代機遇,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云計算、區塊鏈等新科技技術對武術的多元融合之路進行探索,為武術的發展作出貢獻。
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為武術的發展之路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要僅僅跟隨時代的步伐,借助新科技的力量為武術探索一條新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