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燦燦 云南大學體育學院 胡小琛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課程思政”來源于2016 年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的講話指出: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性工程,旨在通過身體練習使學生強身健體、增強體質,同時領會體育精神,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定向運動是參與者借助地圖和指北針,并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訪問地圖上所指示的各個點標,完成時間最短或有效時間內積分最高為獲勝的運動項目。高校開展定向運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人際交往、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各高校要開發定向運動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定向運動起源于瑞典,最初是一項軍事體育活動,目的是鍛煉士兵在山地、森林、湖泊等復雜地形時,能夠準確判定前進方向、正確選擇行進路線以及培養士兵野外作戰的能力,從而順利地完成保家衛國的職責。定向運動作為國防體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它為國防教育開拓了新的內容。在定向運動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向大學生傳授國防知識、灌輸愛國思想,使大學生保家衛國的意識得到強化,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大學生意識的強化和思想的灌輸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保障。
長期以來,我國有著以教師、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單一、呆板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教學評價過于看重考試分數,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沒有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較差。定向運動是一項挑戰智能與體能并存的新興運動項目。在定向運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身體上的鍛煉,而是通過積極的思考、探究,把地圖的點標與所處的環境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求知精神,這樣不僅使大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還能使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培養大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用腦時間相對較長,會使大腦皮層思維中樞產生疲勞,參與定向運動,能幫助學生消除大腦皮層思維中樞的疲勞,使學生頭腦保持清醒,思維敏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大學生面臨的沉重的學習、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就要求大學生有較好的抗疲勞能力,然而,作為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長跑運動,由于其單調、乏味的特點,很難使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定向運動是一項回歸大自然的運動項目,新鮮的空氣、茂密的森林可以使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并參與其中樂于進行耐力鍛煉。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定向運動不僅有個人賽,還有團隊賽和接力賽等團隊項目,這些項目需要學生在時間緊、任務重、地形復雜的情況下,與他人溝通合作的基礎上,處理好團隊關系,默契配合,通過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來完成比賽、獲取優異成績,這使學生學會如何和別人合作,從而培養大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環境、傳統的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忽略了對自己基本生活能力、生活技能的鍛煉。不少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事事依靠父母。在生活中,習慣以自己為中心,與他人交往溝通的能力欠缺;平時對體育鍛煉重視不夠,使得這個群體的身體素質、心理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在總體發展上呈下滑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已很嚴峻,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定向運動除了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由于活動場地一般都選擇在人比較少的自然環境中,尤其是遇到惡劣天氣時,完成任務的困難程度加大,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毫不畏懼的氣魄、頑強的毅力,更要具備超群的智慧。還能通過對大學生耐力、意志力、野外適應能力等全方位的鍛煉,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
從總體上看,開展定向運動是簡單易行的,但它同樣需要一定器材作為保障,開展正規的定向訓練更是對器材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常見的定向運動器材包括:定向地圖、點標旗、指北針、檢查卡、打卡器和計時系統。其中指北針和點標旗比較常見且價格便宜(一般10~2 5 元),購買也較為方便。標準的定向地圖需要由專業的制圖人員通過測繪獲得,一張校園定向地圖一般要花費6000 元以上。電子打卡計時系統配置則會高達幾萬元左右。可見,開展定向運動所需器材費用較高,并且從我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經濟狀況來看,在以普及為目的的初級階段,購買昂貴專業定向地圖和電子打卡計時系統并不現實。因此,雖然定向運動含有較多思政元素,但也僅限于在部分高校開展。
要想使定向運動“課程思政”功能得到開發和有效利用,就必須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定向運動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欠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課程思政”是近幾年提出來的,部分定向運動教師沒有進行專門的“課程思政”培訓,始終認為自己只負責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教授運動技能,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教師負責,與自己無關。另一方面,雖然定向運動教師有把思政融入定向課堂的意識,但將思政更好的融入定向運動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思政評價是定向運動課程評價體系的一部分,而在實際的教學評價中,大部分定向運動課程的考核僅對學生定向知識和定向技能進行評價,教師往往忽視對思想政治品德評價,這種忽視并不是視而不見,而是不知道如何去評定、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定。
教師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要想增強定向運動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的功能,首先,要提高定向運動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如:通過開設“課程思政”培訓班、組織“課程思政”會議和教學專題報告等方式,使教師學習有關“課程思政”的政策和文件、鼓勵他們創新思政教學、促進課程思政在定向運動教學中的發展。其次,要注重提升定向運動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使其在提高定向運動知識的同時,加強定向運動知識與其他跨專業學科的結合,特別是人文社會學科,這樣能加快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提高。最后,定向運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找準思政元素融入點,提高育人功能。
定向運動課程的評價體系,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和育人培養標準。因此,評價體系要具有雙重性,既要對學生的定向運動技能進行評價,又要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進行評價。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既要注重學生運動成績,又要注重學生在定向運動中參與的態度、紀律的遵守、創新意識、體育精神。在評價中,教師要注重團隊合作、關注自身成績的同時是否幫助同學進步、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行為等,彰顯定向運動課程的育人價值。
在定向運動的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去設計定向運動課程教學內容,由于體育的特殊性,其蘊含著很多課程思政元素,可以通過設計教學專題體現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可以把體育強國專題、健康中國專題、奧運會專題、輪椅定向專題等加入教學內容中,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定向運動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達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定向運動課程不僅讓學生學習到運動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道德品質等,讓學生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感受到身上的使命與責任,并用行動踐行使命。
器材設施是高校開展定向運動的保障,它保障了定向運動課程思政功能的開發,只有器材設備得到保障,才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各種定向運動APP 的開發,減少了學校開展定向運動所需器材成本,開展定向運動及其便利。如:小野定向APP 是一款智慧型體育軟件。教師在課前把地圖導入小野APP,課上只需學生打開手機GPS、藍牙和手機網絡,并授權小野APP 使用權限;到起點打卡就能獲取比賽的地圖以及路線;到達各個檢查點時,點擊打卡按鈕即可完成打卡,并在軟件上生成點位和時間。從設備要求方面,擺脫了傳統定向對指北針、紙質地圖和指卡的依賴,使得高校開展定向運動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而降低開展定向運動的難度,有助于擴大定向運動的影響力。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要深刻理解該理念的內涵,培養體育“課程思政”的意識,積極挖掘定向運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重視掌握定向運動技能和增強體質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良好心理品質。學校領導應認識到定向運動含有大量思政元素,開展定向運動課程,積極完善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