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艷輝
(吉林省榆樹市新立鎮中心 吉林 長春 130426)
利用特有的思想形式,讓學生們在抽象的數學問題中層層撥繭,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找到它的規律性,是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的主要目的。運用數學思維能力來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重點,加強學生對于數學原理的概念理解,加強他們的數學體驗感。
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通常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的計算正確能力的高低對于數學學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又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數學相比于之前學生們學習的內容,在思維和想象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他們的數學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們在做題時的計算能力沒有辦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問別人,沒有自己的思考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注意培養他們的獨立解題能力。在鍛煉學生們的計算能力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們可以更加自如地進行自我探究,發揮自己的最好狀態。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自己來研究相應的方法。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們會摸索出屬于自己的一套運算規律,例如“把分數先折合成小數,再進行運算”、“先畫出表示分數的圖,再數一數”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只需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選出其中最便利、能最快得出答案的方法即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輔以教師。教師通過及時指導學生,使他們處于探索狀態,充分展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學習知識并積極參與在學習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活性。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們可以對于一些計算方法進行自主的探究,這對于他們自己的計算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自己對于計算方法有所見解和領會,那么他們在做題時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會有所感悟,小心仔細地進行解題步驟。
探究性學習與傳統的學習最大的區別就是,探究性的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通過自己對于知識的探索,從而培養出創新和創造能力;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則恰恰相反,它過多強調教師的重要性,采取教師講課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學生服從教師的安排,但是卻缺乏自己對于數學問題的探究和見解。隨著教育時代的新課改,現在的小學數學教育越來越強調素質化教育,即充分認識到學生自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教育工作的重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吸收知識的程度,更要關注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此來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課堂《多邊形的面積》上,只通過教師單純的課堂講解,學生可能意識不到兩者的特征。因此,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其他多邊形的方式,動手操作的同時來進行分步的講解。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們利用紙張和木棍來組裝出相應的圖形,在課上,讓學生們自己來數一數組成一個這樣的圖形需要幾個面,幾條邊,他們的邊長是否相同,各個多邊形的區別以及共同點有哪些,面積的計算方法等等。根據學生們自己動手得出的結果再進行二次總結,在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大提高,數學課堂也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一舉兩得。
只有讓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充滿好奇,學生才會對這道題目充滿興趣,他們的眼睛才會堅定不移地看著你,集中精神聽你講課,活躍自己的思維,想要嘗試自己去對題目進行解答,對于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實現。又因為數學和我們平日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來讓學生們有興趣對這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可以讓學生自己記錄下離開家門和到達學校的時間,然后進行自主運算,算出在路上所要花費的時間,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強學生們對于時、分、秒的理解。這類生活化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題目內容,并從中找到破解問題的方法和規律,從而可以在平常生活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特點,又因為小學生們的學習基礎和知識儲備量也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維培訓時,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能用一套模板來要求每一位學生。因為學生之間具有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是在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導時,要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要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指導。
教師在進行講課之前,可以通過設置一定情節來提升學生們對于學堂內容的好奇心。例如,在學習數學《位置與順序》時,教師就可以把這節課的課堂情景定位“尋寶”,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設置關于寶藏所在地的信息,比如說,先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軸,然后說明寶藏在某某同學的什么方向,距離某某同學多少距離等等,用這種情景帶入式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們對于“確定位置”這節課所學知識的興趣。當學生們正確找出寶箱所在地是,教師就可以打開寶箱,把里面的寶物給第一個找到的學生。這樣多設置幾個寶箱的位置,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對于位置和方向的肯定就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明白如何來辨別位置與方向,這對于之后課程內容的展開大有幫助。通過情境的設定,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他們理解課堂內容,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教育教學當中,提問能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育進程當中,讓孩子們主動的提問題,教師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或是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都是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部分。在我國目前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教育教學當中,課堂當中“一言堂”的模式很常見,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課,座位上的孩子們不停的進行記錄、不停的做習題,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充當著主體的角色,而學生們很被動,很少的進行互動,也極少的與老師進行交流。因此,在進行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育教學時,教師們應道重視提問的方法,可以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空出專門的提問時間,關注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課堂中孩子學習數學的成效。
打比方說,在學習《圓》這一內容的時候,老師們可以依據這個專題里的某個知識點進行提問,“圓的面積與周長分別和哪些因素有關?、圓的半徑變大一倍時,周長會擴大多少?面積會擴大多少?這兩者擴大的倍數一樣嗎?”等等。老師們應當依據提出的這個問題來讓學生去思考,并且學生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給予幫助,知道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到圓的內容。當然,由于我們國家的學生已經深刻的接受到了傳榮教育的影響,在數學的課堂當中已經不會主動的進行提問,這個時候,教師們就要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或者提出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提問,分散孩子們的思維,指引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可以在某個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對于數學課堂的興趣程度。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是進行題目解析的主要參與者,而教師在此環節中僅起到補充和指導作用。但是同時,教師對學生們在解題過程中的表現的評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師進行小結時,要遵循及時性原則,以確保學生在課堂或課堂結束時盡快獲得相應的評估,同時還要注意評價的內容和情感。通過學生們在自己進行題目解析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計算步驟和計算結果,但是其中不乏一些錯誤答案。因此,在進行總結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們及時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得到正確的解題步驟以及正確的答案。但是,對學生獲得的結果進行適當的評估時,教師不能否認他們的熱情和自信,同時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使得學生出現驕傲自滿的現象。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緊密聯系數學思維能力與生活的實際經驗,通過對學生們進行習題訓練,來鍛煉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水平,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它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求,以此來確保學生可以高效的進行數學教學,并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