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娟
(福建省福清市龍田第二中心小學 福建 福清 350315)
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主要建立于圖形與幾何相關學科內容上,再加之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思維認知能力,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空間觀念,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于教材知識的講解,并沒有針對圖形的相關知識進行拓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學生無法有效對圖形進行想象,對空間觀念的建立也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以及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1.1 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講解,學生只要掌握了基礎知識,就能在考試過程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老師在課堂中過分強調學科的基礎知識,從而忽略了解題技巧以及思維方法的傳授,沒有將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導致學生在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無從下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1.2 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普及,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進行教學,老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然而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節奏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在課堂中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知識的消化和思考,導致學生的知識接收只停留在了表面,無法對幾何圖形產生空間想象,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與想象能力的發展。
1.3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新力不足。為了緊跟新課標的步伐,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對數學教學模式進行了相應的創新。但是老師在創新過程中,并沒有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科特點進行教學創新,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沒有明顯的提升。圖形的認識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最好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擺脫直觀的思維方式,但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創新力不足,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不能集中精力的參與課堂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下降[1]。
1.4 學習過程中缺乏小組合作學習。一個人的思維是有限的,多種思維發生碰撞必定會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對于小學生而言,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并沒有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認為小組合作難于把控學生的課堂紀律,而且無法保證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部分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偷懶現象,不利于課堂教學,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1.5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實例教學。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知,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更應該聯系生活中的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學習致用。然而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只是將教材知識作為主體,缺乏對實際案例的教學,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幾何圖形的相關問題,學生無從下手,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2.1 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教學。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掌握好相關的圖形知識,為以后接觸立體圖形產生了很多便利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平面圖形的相關性質,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更加直觀的展現教學知識,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想象思維[2]。
例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軸對稱》時,首先老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更加清楚直觀的展示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且可以畫出圖形的對稱軸;其次,老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用圖片的形式為學生展示生活中一些軸對稱現象,如,蝴蝶、飛機、課本、風扇、柜子等,讓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分析。為了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老師給出籃球、沙發、燈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進行想象并且動手畫一畫,畫出其對稱軸,同時借助多媒體設備對軸對稱圖形的變化進行演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特征。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思維發展能力。
2.2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教學知識進行消化和思考,加深學生的理解[3]。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探討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教學。
例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老師創設情境從而引入教學。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知識,關鍵就是看你是否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生:愿意。師:我們之前已經學習過很多圖形了,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的學校,你發現了哪些圖形呢:學生匯報交流。師:這些圖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什么形狀呢?生:四邊形。這時老師引導學生畫出自己所熟知的四邊形,并且對四邊形的概念進行講解。然后老師將平行的四邊形以及梯形貼到黑板上,與學生積極互動,從而引入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探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 老師創新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也是一門難以理解的學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創新,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科要求來補充教學內容[4]。在“幾何圖形”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繪畫融入進去,使繪畫成為小學生學習平面圖形的輔助工具,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理解,引導學生集中精力參與課堂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體驗圖形,促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老師讓學生觀察自己所畫的圖形,并且引出面積教學。其次老師讓大家以數方格的形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老師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補充為長方形,將平行四邊形的長和寬進行標注,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維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2.4 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現階段比較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進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同時在小組中每位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與小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并且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從而提高個人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并且及時引入小組教學,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數學思維得到碰撞與交流,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圖形的運動《旋轉》時,首先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演示鐘表的轉動以及風車的轉動,將班級內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課件的演示,討論看到了什么?學生在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得出以下結論:(1)鐘表上的指針以及風車都在轉動;(2)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是圍繞著一點進行轉動的;(3)鐘表上的指針都是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風車是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的。這時老師在黑板上寫出要學習的課題:圖形的旋轉變化。然后帶領大家進行新課的學習,帶領大家仔細觀察鐘表的轉動以及風車的轉動,引導學生得到圖形旋轉的特征以及性質。老師采取這樣的教學模式,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在交流過程中,每位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5 基礎知識與實例教學相結合。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可以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如超市購物、活動中獎概率等,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加以引導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在面對生活中具體問題的時候無法下手,不能將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合理應用。因此老師在教學幾何圖形的過程中,要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理解幾何圖形的相關特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圓》時,首先老師提出問題。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交通工具嗎?生:火車、飛機、汽車、公交車、自行車,師:這些交通工具都有輪子,這些輪子有什么特點?生:輪子都是圓形。師:那么同學們知道為什么要把輪子設計成圓形嗎?生:不知道。師:那么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去研究一下。然后老師帶領學生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學生學習到圓心到圓周上的任意一點距離都是相等的,人們把車輪制作成圓心,車輪在滾動時,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就是車輪半徑的長度,形勢起來才會比較平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選取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意識到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利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圖形的認識”是幾何圖形的重要內容,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科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對幾何圖形學習的興趣,并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加強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