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發
(吉林省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校 吉林 榆樹 130400)
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形成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社會公民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對于強化學生勇于質疑、挑戰、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進一步提高,進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盡快形成,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極為關鍵。
求異思維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表現,其不單單是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學生分析和探究問題的重要體現。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接受知識越來越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少之又少,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其會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嚴重阻礙。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啟發學生鍛煉其求異性思維能力,立足于不同視角分析探究問題,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可以獲得有效強化[1]。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求異性思維的直觀體現進行感受,進而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在求異性思維中可以產生的各種創造力。例如斯巴扎讓尼的實驗推翻了“胃只能物理性消化”這一傳統理論;渦輪和馬歇爾發現強酸性胃內存在著幽門螺桿菌,其不僅有效改變了以往看法,還在一定程度上為頑固性胃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孟德爾通過數學統計學提出了遺傳的顆粒假設,并且對遺傳混淆理論進行了否定。毋庸置疑,這些科學家都是以求異性思維為基本前提發現了各種規律,也正是因為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存在才促進了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要想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強化,培養和鼓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思維不但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層面獲得進一步提高,還可以在現實應用中使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充分展現,進而實現解決問題的目標。對于教師來說,要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重視,使其能夠立足于不同層面看待問題,進而提供不同方法來解決現實問題[2]。
在“蛋白質鑒定實驗”這一內容中,實驗的主要原理是蛋白質和雙縮脲試劑所顯示出的紫色反應。根據教材當中的步驟:首先將雙縮脲試劑A加入到蛋白質溶液中,振蕩后使其充分混合;之后在將雙縮脲B液加入其中并充分混勻,實驗結果則為紫色反應。在預實驗過程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先加入雙縮脲A還是B液,只要對其液體量進行控制,并充分振蕩均勻,都會產生紫色反應。學生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如果并沒有根據教材步驟操作,則也可以發現紫色反應。可見,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創新,并且準許學生利用不同方法展開實驗。這不但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體現,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全新的收獲[3]。
對于批判能力的培養,要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要想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有效培養和強化,首先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探究分析問題,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思考各種問題。另外,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鼓勵學生從不同層面、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這不但能夠為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提供有利前提,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有效強化,有利于輔助學生學習和吸收所學知識和內容。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其有關批判性思維的欄目相對較少,雖然其可以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但是其受到了內容少的約束,培養目標難度較高。所以在現實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生物教材中融入批判性思維[4]。
例如,在促胰液素的發現中,沃泰默在將狗小腸神經切除之后,發現依舊存在胰液分泌,但是因為其不敢質疑,總是墨守成規,因此也就給出了“這是一個非常頑固的神經反射”這一解釋。而貝利斯和斯他林則提出了這不是神經反射而是化學調節的假設,之后便發現了促胰液素。而俄國生理學家在對這一實驗進行重復之后,證實了這一實驗結果。可見要想抓住成功機遇,不但要具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敢于實踐創新的精神,還要大膽提出疑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材當中,各種生物學史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提供有力依據。
時代的迅猛發展,社會對創新型、復合型以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但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進一步提高,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得到強化,進而切實落實好新課改背景下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得到強化,實現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標。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鼓勵和引導,啟發其創新,這些都可以對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