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貴湘
(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新課改強調,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對學科內容進行精選,以大概念為教學核心,將教學內容結構化。高中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也應該在大概念的基礎上,設計整體性教學實錄。在一門學科之中,大概念是關鍵內容,是這門學科的價值所在。歷史教師要善用大概念教學,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們快速消化所學知識,提升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在開展整體性教學活動時,大概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高中歷史教師要結合課本內容,將課本中的大概念提煉出來。概念的范圍較廣,在提煉的時候,要注重區分主次[1]。高中歷史課本之中的每個單元內容幾乎都是遞進或者是并列關系,單元的標題,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一單元主體內容的表述。所以可以借助單元標題,進行內容提煉。比如說,在學習第一單元《中國的政治制度》時,第二課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從其標題就可以看出,這一課時的主題是圍繞中央集權制展開。其他課時也是如此。故而可以將政治制度設計成本單元大概念;每一個單元下面,都有不同的課文設置,在設計大概念的時候,高中歷史老師要善于從這些課文內容之中,提取核心要點。比如說,在學習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時,第十課內容是鴉片戰爭,第十一課內容是太平天國運動,第十二課內容是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第十三課內容是辛亥革命。這一單元所講述的近代中國史,其實都是由鴉片戰爭所引起的。故而可以將鴉片戰爭設計為核心要點。以鴉片戰爭為大概念,整合整個單元的所有知識點,開展整體性教學。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設計教學方案,完善教學體系,創新教學策略。想要實現整體性教學,就必須要依托實際,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在歷史教學之中,可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等[2]。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創設美好的教學環境,便于教學活動有序開展。
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從歷史課本之中學習固有的題材內容,一味的進行記憶與背誦,接受已有的答案。而是需要經過自主探索,不斷摸索歷史發展規律,了解歷史背景,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分析已有的線索,結合自己的判斷,找出有價值的歷史內容。借助史料,來勘驗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認知。如此這般,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整體性教學的價值。比如說,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們的播放《太平天國》的視頻片段,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后,再引入史料:
材料一:“往日賣米三斗,輸一畝之課有余。如今賣米六斗,輸一畝之課而不足。”——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
材料二:“1840年,中國戰敗,簽署不平等條約,賠付英國大量的賠款。鴉片的經濟貿易,導致國內大量金銀流向海外。海外競爭對國內造成極大的生產破壞,國家腐敗的行政機關,早就這一后果;大量多的破壞性因素同時出現,對中國的社會風氣、政治結構、工業、財政等都帶來巨大影響。”——引自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結合以上兩則史料信息,為學生們設計問題:“從史料信息之中,描述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太平運動和以上背景有何聯系”。
借助史料和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之中創設教學情境,在提問的過程之中,明確學生學習思路,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慢慢掌握歷史內容,提升思維能力,邊思考編探索,最終順利找到歷史答案,完成整體性教學。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情況,對大概念進行有效提煉[3]。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之中,要將學生的反應考慮進去,培養學生相關的素養與技能。為更好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預期,教師就需要注重教學評價,多聽教學反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和評價反饋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要及時傾聽學生發言,尊重學生學習需求,從而更好的開展整體性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高中歷史教師要樹立整體性教學的意識,在大概念的視角下,構建完善的教學框架,梳理清晰的教學脈絡。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歷史,探索歷史發展規律,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