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莎莎
(青島市盲校 山東 青島 266000)
通過閱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給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不論哪個章節,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愛,對學生的愛,純粹的愛,單純卻又不簡單的愛。雷夫老師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有無限的熱愛,正因為熱愛,所以從不曾放棄。從雷夫老師對學生的言語和做法,不難看出他在教育教學中所給予學生的愛,真切意味著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甚至是對其一生的負責任。關于“愛”這一點,工作在特殊教育戰線上的盲校教師感觸會更加深刻。每一個從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都是帶著對這群更需要關愛的特殊學生的無限愛心走進校園開始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的。講愛心當然是好,但也應該有個限度,尤其是面對視力有障礙的孩子,愛絕不是憐憫,更不是遷就。教師需要做到的不僅僅是愛這些孩子,更多的是幫助和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愛生活、愛學習、愛勞動等的美好情感,做一個心中充滿愛、充滿陽光、樂觀向上的人,讓他們能夠在學生時代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受益終生!筆者認為,這樣的愛,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么,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里沒有害怕!在盲校上學的孩子因其自身在視覺上的障礙,“害怕”這個詞對于他們來說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大多數視障學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恐懼和害怕,這表現在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筆者經常鼓勵學生“再大膽一點”。面對這類學生,首先,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能因為學生暫時表現不好就火氣沖天或者干脆放棄;其次,是要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想使他有所改變決不是朝夕之事;再次,要樹立平等的觀念,與學生做朋友,許多教育專家都建議教師應和顏悅色、循循善誘,教師打開自己的心扉,把學生看成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去接納他、了解他,才能慢慢試著幫助他打開心扉,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最后,關注學生的成長軌跡,在每堂課上都要時刻關注他的成長與進步,有了進步時多給他鼓勵,有了錯誤時不要直接批評他,要正確引導,使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有了困難時也要給他鼓勵,不要使他本來就不強的自信心再次受挫。總之,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至關重要,可以有效的幫助其逐步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這樣才能令其在學習和與人交往上都有進步。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這個學生也有一些自己積極的興趣愛好,在某些美術技能的培養上也有自己的特長,有時他還會有一些驚喜的表現,對他的每一次進步筆者都會都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和鼓勵。現在,他變得開朗多了,上課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樂意主動和同學老師接觸了。筆者覺得,他的進步源于他自信心的增強。于是告訴他,只要他繼續進步下去,一定會很棒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愛滿天下,樂育英才”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告誡教師要“愛生如子”。當代教育名人李鎮西曾說過:“教育的愛,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以愛為基礎,拉近師生的距離,筆者一直是這么做的。正是因為主動敞開了自己的心扉,所以孩子們也會用他們可愛的方式來表達對筆者喜愛。記得一次給低年級上課前,孩子們主動洗完手后在教室門口等待,知道我來了,有一個小女孩微笑著,用她那甜美的聲音對我說:“謝老師,我愛你!”其他孩子聽見了,也紛紛爭先恐后說了起來,“老師,我也愛你!”小女孩好像唯恐被“比”下去,很認真地使勁兒說著:“老師,我更愛你!”孩子們表達愛的方式是那樣的單純、質樸、真誠、讓筆者感到十分的溫馨。
筆者是一名美術教師,始終堅信有愛就會有美。盡管盲校的學生在視覺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障礙,始終堅持著帶給他們精神上的審美體驗。在課堂上,筆者常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管是做手工還是畫畫,美術的第一個字,就是“美”,所以,盡我們的所能,把一切事物變得美好吧!筆者想通過審美和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學會以一種美好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周遭的一切,面對未來。一堂課,用“美”去吸引、去感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培養起他們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種“美”,不僅是藝術作品的美,還有人的思想、語言、形象的美。哲學家詹姆士曾精辟地指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和點滴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贊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所以,對于學生完成的每一件美術作品,都會帶著他們一起,客觀的、鼓勵的、多角度的欣賞和評價,給他們自信心。
筆者希望可以身體力行地去影響學生們。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愛和美常相伴我們左右,同學生一起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