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 山東 東營 257000)
殘疾兒童因其身體狀態的特殊性,導致學校和家長無法分道而行,必須攜手前進,唯有此,才能呵護殘疾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殘疾兒童教育來說,家長配合與學校引導,皆缺一不可,作為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要彼此給予對方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以二者之力,托舉起殘疾兒童健康成長的明天。
對殘疾兒童來說,特殊教育學校是他們獲得知識、增強本領的主陣地,更是他們通往社會的必由之路。如果沒有特教學校,很可能會導致很多殘疾兒童一輩子無法進入學校,但如果僅靠特教學校發力,而無家長的配合的話,殘疾兒童也無法獲得更好的發展。因為殘疾兒童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們的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普遍較弱,要在一遍遍地重復引導下才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因此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此外,不同的殘疾孩子存在不同的問題,僅靠學校教師的努力,可能無法均等關照到所有學生,學校上課節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不能兼顧到每一個殘疾學生,可能會導致殘疾兒童在學校中融不進去、學不到東西、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因此,家校合作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2.1 家校合作,重點在“合”。學校、家庭分別占據了普通學生成長生活的“半邊天”,殘疾兒童亦如此,特殊教育學校和殘疾兒童家庭對于他們來說,幾乎可以等同于殘疾兒童生活的全部。特殊教育學校為殘疾兒童提供了學習本領、認識朋友、學會社交的地方,而殘疾兒童家庭為殘疾兒童提供了親情支撐、情感體驗、溫暖與愛的地方,二者合力,才能促進殘疾兒童更好更快地健康成長,一旦缺席一方,就可能導致殘疾兒童性格的缺陷、情感的缺失。因此,筆者認為,特殊教育背景之下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需要共同發力,重點在“合”。
殘疾兒童成長的路上,校園是重要載體,學校要發揮橋梁作用,為特殊教育教師和殘疾兒童家長牽線搭橋。學校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陣地,要積極發揮統籌作用,定期舉行家長座談會等,讓學生家長和教師有機會坐在一起,交流殘疾兒童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找到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共同探索、解決學生的成長困惑。此外,學校還借助“云端”發力,全方位構建學校、班級微信群,讓教師和家長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溝通,合力解決殘疾兒童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2.2 家校合作,聚焦在“特”。新課標指導下的教育教學活動,注重培育學生的個性,聚焦于每個孩子的不同之處,講求因材施教。特殊教育下的教學活動更是如此,殘疾兒童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培育學生的特長,發揮殘疾兒童自身的特長優勢,而家長作為最了解學生特質的人,在引導教育殘疾兒童個性化發展的道路上具有責無旁貸的使命。如此一來,家校合作的出發點要基于殘疾兒童本身的特質,在圍繞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發展個性特質,為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
具體來講,學校教師通過日常教學活動發現殘疾學生的特長,家長在家庭引導中維護、引導好學生的特長,在契合殘疾兒童生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共同努力、攜手共育、揚長避短,讓每一個殘疾兒童都能在自身擅長的地方發光發熱。對此,教師和家長的合作需要建立一個長期聯絡機制,教師要為每一個殘疾兒童量身定制“學生發展計劃”,詳細記錄每一個殘疾兒童的性格、特質、優勢,家長要緊跟教師的步伐,密切配合教師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完成家庭階段的學習任務,用耐心、恒心呵護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筑牢根基。
2.3 家校合作,目標在“育”。近年來,實現特殊教育的公平已成為業內共識,從國家到地方再到學校,諸多資源在不斷傾向于特殊教育學校,讓更多殘疾兒童享受教育的權利,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已成為特殊教育的目的。同樣,對殘疾兒童家庭來說,讓殘疾兒童獲得持久發展的能力,最終能夠以一定的知識儲備、熟練的生存技能等實現自立自強的生活。因此,在秉持“育人”目的推動下,學校和家長的合作也更容易展開。
例如,針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校教師從專業性教學方法出發,指導學生掌握動手技巧,培養學生自主動手能力,而家庭中父母、親屬等則需要鞏固加深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熟練程度,促進學生更好地吸收學校的知識。此外,由于不少殘疾兒童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陰影,比如自卑、敏感、抑郁等,導致學生的情緒極端化,甚至會恐懼社交等,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僅靠教師和學校單方面努力是無濟于事的,只有與家長們達成共識,分工配合,雙向努力,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房,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達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在不斷注重殘疾兒童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發展的今天,家校合作為殘疾兒童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多地可能,讓學生能夠在學校的專業引導與家長的細心呵護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