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山東省新泰市平陽小學 山東 泰安 271200)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采用生活情境教學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對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同時也是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踐行。本文就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的分析與探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情境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數學素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狀態、情緒變化等因素,合理科學地引入生活元素。通過創設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加強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滲透。以小學數學教材《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一課為例,教師可聯系實際生活,植入去超市買貨的這樣一個情境。通過讓部分學生扮演超市收銀員,讓部分學生扮演消費者,然后以鉛筆、橡皮、筆記本、書包等物品為貨物,并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為這些貨物進行明碼標價,讓學生在買賣交易中體會加減法知識的運用。同時再引入“超市的東西是否便宜?”“超市的東西質量是否過關?”等問題,促進學生在買賣交易中更進一步地感受生活。這樣一來,不僅能增進學生的情感閱歷和生活經驗,還能幫助學生加強對加減法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已走出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并開始圍繞“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但由于數學是一門處理數量關系和研究空間位置的綜合性學科,其知識內容過于復雜、抽象,小學生勢必難以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所以教師可適當選用生活案例,將復雜抽象的知識具象簡單化,從而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以小學數學教材《混合運算》一課為例,教師可從生活中尋找一些教學案例,以促進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混合運算的要領。比如班級的某個同學想要買文具,他先后去了三家文具店。第一家店的鉛筆賣2.5元、作業本賣5元、格尺賣2元;第二家店的鉛筆賣3元、作業本賣6元,買鉛筆和作業本贈格尺;第三家店鉛筆賣2元、作業本賣4元、格尺賣1元,請問去哪家店買文具最省錢?這個應用題是對混合運算的一種綜合運用,學生在進入問題情境后能依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這個問題。經過類似這種練習題的訓練,學生會積累知識和經驗,熟練掌握混合運算的規律和竅門。
小學生具有活潑開朗、貪玩好動、好奇心重的天性,所以他們喜歡做游戲,以及在游戲中進行探索和發現。因此,教師可牢牢抓住學生這一天性,合理科學地設計游戲活動。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更加直觀、生動的游戲情境,促進學生在做游戲中增進情感體驗和收獲數學知識。以小學數學教材《克、千克、噸的認識》一課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解決單位換算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節課的知識,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動、形象的菜市場交易情境,詳細地展示存儲菜、買賣菜等過程,使學生對于克、兩、斤、公斤、千克、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準備一些教學道具,如電子秤等,再借助現有的教學條件教會學生認秤和用秤,并開展“比誰稱得快、稱得準”的游戲,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主轉化這些重量單位,從而牢固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這樣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要想學好數學知識和技能,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推理、論證等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對演算技能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始終將培養學生的演算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內容。立足于情境教學的功能和效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相聯系,加強演算知識、方法、規律的引導,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數學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在教應用題時,可以這樣一道應用題為例: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會給孩子一些零錢。比如小明的錢比小紅多6元,小紅的錢比小芳多2元,小芳的錢比小東少1元,若小東的錢為10元,那么小明、小紅、小芳各自有多少錢?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挖掘題干信息,一步步厘清錢數關系和找尋中間點,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不僅掌握了做題技巧,而且養成愛出題的習慣,與其他學生進行知識上的溝通,大大提升了學習質量和效率。此外教師應本著“數學生活化”和“生活數學化”的態度,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更多的數學案例,以及從數學知識里總結生活。通過加大交流、探討、練習力度,增進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學習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訓練學生發現、質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促進學生提升數學綜合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較為廣泛。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注重利用生活情境組織和開展教學。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合理引入生活案例,開展游戲比賽,以及加強課外實踐,營造更加輕松、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