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平安學校 遼寧 盤錦 124207)
初中數學教學中選編的內容有難有易、有復雜、有簡單,并非所有知識均適用于合作學習,教師也不能純粹地為合作而合作,像一些難度不大的知識點交由學生獨立學習即可,以免耗費他們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進行煩瑣的合作學習。對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精心選擇恰當知識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把握好合作學習的“度”,使其在合作中一起研究與探討數學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比如,在展開“等式的性質”教學時,本節課主要學習等式的兩條性質,及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屬于難度相對較大的一個知識點,十分適合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具體來說,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新知,活動1:自學課本內容,結合教材中的情景圖合作討論與驗證各自的發現,共同歸納出等式的兩條性質,并用數學語言表示;活動2:齊讀等式的兩條性質這一結論,在小組內互相提問,鞏固知識掌握;活動3:一起探究運用等式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題目時要注意的地方。這樣通過自學、小組合作等學習形式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同伴互助,使其感受團隊的力量,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與歸納能力。
在合作學習模式下,本身就離不開任務的引導,這是一種結構化、系統的學習模式,通常由2至6名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使其以合作與互助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推動學生共同完成小組學習任務,以促進每個人的學習水平為前提提高整體成績。
在這里,以“全等三角形”教學為例,教師結合課本知識與教學目標制定合作學習任務:發現現實世界中的全等現象,概括全等圖形的概念與性質;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由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推導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識別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邊、對應角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并體會圖形的運動變化等。課堂上,教師結合一些生活現象輔助學生認識全等圖形,使其動手操作:把一塊三角尺按在紙板上畫下圖形,合作探究:照圖形裁下來的紙板和三角尺的形狀、大小是否完全一樣,用什么方面來驗證,讓他們真正理解全等圖形的定義。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其他知識,輔助他們高效完成新課學習任務。
在初中教育體系中,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內容相比顯得枯燥乏味、抽象無趣,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的合作意識也不強,缺乏學習興趣與動力,不利于合作學習的順利推進。為更好地實現合作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設置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借助實物、模型、道具或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數學課堂顯得活力四射、生機勃勃。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其不自覺地實現合作學習,共享經驗與方法,改善他們的學習成效。
例如,在“角的比較與運算”教學中,教師拿出兩把折扇且打開,設計導語:你們有什么辦法來判斷這兩個角的大小?怎樣比較?利用實物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使其初步合作探討,提出各自的方法,讓他們迅速進入到合作學習狀態。接著,教師詢問:怎么比較兩條線段的大小?引領學生回顧線段的比較方法,使其聯想到角的比較方法,激起他們的合作學習欲望。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合作探討比較兩個角大小的方法,使其在測量、操作與實驗等環節相互交流,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引導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對角的大小的認識從“數量”順利過渡至“形”。
在數學實驗中,學生張揚了個性,獲得了發展,形成了新的思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實驗實現了兩大“延伸”:一種是時效的延伸;另一種是知識的延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創造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淋漓盡致,形成了創新思路。
如在教學“圓周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圓周角的性質。這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同弧所對圓周角和圓心角有何關系?(2)探究直徑所對圓周角的度數。(3)9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是否是直徑?為什么?(4)先畫出10個同弧所對應的圓周角,然后依次度量,并思考其中的規律,最后進行求證。(5)思考圓周角的大小范圍,并研究圓周角和其所對弦的關系。”學生可以受實驗啟發,很快歸納出圓周角的性質。
在數學實驗環境下,教師運用多媒體、幾何畫板等信息化教學,采用小組合作討論和全班探究的形式,更好地幫助學生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實現數學思想與實踐的對接,激起數學歸納與演繹的融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與創造的共生,提升學生學習的境界,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發展,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也能夠用數學知識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和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運用合作學習是對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真實落實,教師需把握好數學知識的特色,依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取恰當內容靈活應用,為其提供更多合作探討與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深入理解所學內容,進而改善自身的學習能力與數學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