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愷
(遼寧省盤錦市第一完全中學 遼寧 盤錦 124010)
課程分析:
2.2.3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例2通過實驗,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
動的方向和快慢。例3通過實驗,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2.2.4用示意圖描述力。
力學教材中很多內容學生已具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這對教學是有利的。但實踐又證明,學生在學習力學時,頭腦中存在著較多的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特別是關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動物才能施加力,或認為只有某些物體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單方面的,如認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體才能運動等。這些已具有的“經驗”在教學中會干擾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學生的辨識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也給力的概念的形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力學是物理學的基礎,力的概念是貫穿力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最基本的重點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個逐步加深和擴展的過程。在初中,先讓學生初步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體驗力產生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逐步加深學習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分析研究常見的幾種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線兩力的平衡及合成,簡單機械中力的運用,壓強,功和功率等;到高中進一步從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因此,本節是初中物理的重點。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難點:力的概念(重點)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難點)
教具:直播平臺、多媒體計算機、彈簧、乒乓球、排球、磁鐵、小車、鐵釘、鋸片、汽球、海綿。
教學方法:問題——體驗——探究教學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和內容
新課引入
先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欲,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后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說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著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
1、學生緊握拳頭。
2、讓聽課的同學舉起什身邊的重物。
3、利用直播平臺的舉手系統,讓學生談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課題。
(直播課件ppt):什么是力
簡析:看學生對于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利用問題導入,引起學習興趣。看學生能否快速進入課堂狀態,利用提問的方式抓住學生,解決網課學生進入課堂狀態慢的問題。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么?(直播課件同屏)
1、觀察、演示:(直播課件同屏——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回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直播課件同屏)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直播課件同屏——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直播課件同屏)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直播課件同屏)(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直播課件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簡析:介紹力的定義,以及相關的基本理論。拓展學生的視野,避免學生因為學前概念對力產生狹隘的認識,通過大量的舉例,樹立正確的力學物理觀念。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直播課件同屏和學生自主實踐相結合)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直播課件同屏)
①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墻后的場面;
②游泳時手和腳向后劃水,人為什么前進?
③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后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劃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么船能前進?(直播課件同屏)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一做:
讓學生吹好事先準備好的氣球,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原因:氣球向后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簡析:因為是網課,只能夠利用學生身邊現有的條件進行體驗式實驗,利用拍書桌,拉自動筆的彈簧,結合課件展示旱冰鞋推墻以及劃水動作,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力的相互作用,為后續相互作用力的特點介紹埋下伏筆。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么效果呢?教師講解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和家長配合演示: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按壓橡皮泥。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直播課件同屏幫助釋疑。)
簡析:雖然是網課,但是物理課堂離不開實驗,利用學生與家長傳接排球、壓氣球、橡皮泥等方式,簡單有趣的解決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時讓家長參與到課堂中來,提升了學生與家長的互動聯系。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
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
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找尋關于“微小形變”的相關實驗自主學習。
簡析:利用網絡學習的優勢,在有任務驅動下讓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微小形變”的學習,及加深了對力能改變物體形狀的理解,又通過網絡的學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
五、探討總結(直播課件同屏)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小:小螞蟻搬著面包屑,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于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結合網絡以及教材后面的力學知識按探究問題探究,下次課我們一起分享答案。
疫情突然降臨,將學校的面對面教學轉變成了網絡授課,我們老師也應該盡快的轉變教學模式,盡量利用網絡教學的優點來彌補不足。在課堂模式上應該盡量轉換。物理課堂靠身邊的小實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彌補網課課堂效果不好的缺點。利用課間的實驗以及環環相扣的實際體驗來緊緊抓住學生,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觀念,培養學生物理思維。利用身邊的瓶瓶罐罐當儀器,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利用網絡知識容量大,結合網絡閱讀學習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知識深度,培養科學思維,深化學生的核心素養。網絡學習模式的拓展與開發任重而道遠,如何將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手段與物理教學有機高效的結合是我們一線物理教師不斷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