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娟
(江蘇省溧陽市舊縣初級中學 江蘇 常州 213300)
物理新課的導入在整個教學中是一個重中之重。成功的導入能集中廣大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學生思維方向,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一開始就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整個物理教學過程創造良好的開端。成功的導入能像一塊強力的磁鐵一樣牢牢的吸引住學生,帶動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創設良好情境。優秀的引入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產生“我想學”的心理,還能做好生活與物理教學之間的聯結,更能擴展學生知識面。
所以,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在教學中我們常用的新課導入方法有:(1)創設演示實驗導入新課;(2)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3)創設日常生活情境導入新課;(4)創設具有探索的活動導入新課;(5)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等。其中尤其是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是非常有效的導入方式。
創設問題情境導入可以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的物理課的學習中,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力。當學生面對問題時不是說會才能回答,不會也可以嘗試,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勇氣、臨時應變能力,使得學生的在多方面得到訓練和提高。創設問題情情境導入也能使的課堂氣氛活躍,帶動其他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更能提高我們教師的備課水平。那么如何創設問題的情境導入新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出發:
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與課本的聯系,在我們的蘇科版物理新課教學中很多課堂的引入都是用一問一答式的對話引入,這其實就是對創設問題情境導入的鼓勵。而我們創設問題時候就可以參考這些對話。如在九年級的滑輪教學書上的引入就用的是問題導入,男孩子在4樓上詢問用什么方法運木料上樓,女孩子給予的答復是用滑輪試一試。而我們就可以順勢拿出一個滑輪模型,給大家看一看滑輪,從而讓大家認識下滑輪,進而思考運東西上樓是否見過用滑輪的現象,自然而然就將我們的學生引入我們的教學。我們的教科書是經過眾多專家討論匯編、是經過了新課改思想的熏陶、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所以教科書上的新課導入基本是面對廣大學生,可以讓廣大學生領會其中的物理模型,提煉出我們的物理概念,進而進入我們的物理課堂。我們也就不用一定要絞盡腦汁去創設一些新的問題情境,往往課本上的問題就能達到我們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創設問題情境第一步就是要抓緊物理課本,提煉出課本上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物理課堂。
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尤其要注意與學生的聯系。學生年齡的差異、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學生接受能力不同都會對我們創設的問題有不同的反應。這就要求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的。比如我們在講授運動的相對性時候,可能會舉到這樣的例子:兩列汽車在車站等待發車,突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車開了,但是仔細一看是旁邊的車開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從而討論參照物的選擇不同對同一個物體運動的運動狀態可能也不同。我們看來這個例子簡單易懂,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并不是大家都會去仔細觀察,而且學生對于自己的乘車經歷可能不是很深刻,也許學生會在下面附和你,但是他的腦袋還是沒有理解參照物選擇的不同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了彌補這個我會利用一段視頻來提出這個問題來向大家解釋,而且拍攝視頻可以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運動,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參照物選擇不同到底有什么差異。所有的這些手段都是為了能讓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我們的問題情境,將書本上陌生的概念變成熟悉的知識,將書面語變成鮮活的事例,將陌生的問題情境轉變為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樣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我們蘊含在其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概念。
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與本課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是本課知識點在生活中的延伸,是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反映。例如在八年級教授速度這一課時,我們要掌握比較速度的方法,從而引導出速度的概念。而課本上的靜態圖片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我們的比較方法,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創設更好的問題情境。筆者在這課所創立的情境就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奧運會100米短跑的視頻,在觀察視頻過程中當第一個運動員抵達終點時候暫停,提出問題:“運動員們從起點起跑到這一刻什么物理量相等?”“你們覺得誰是第一名,依據是什么?”。當運動員全部跑完后成績出現在屏幕上再次暫停,提問:“這些運動員都跑完了全程,這里面有什么物理量是相等的呢?”“這個時候我們看比賽結果你知道誰是第一嗎?你的依據是什么?”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尋找出相同的物理量,根據什么判斷速度的快慢,從而引導出比較速度的兩種方法。然后再提問“當距離和時間都不相同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比較呢?”,學生的思維就會轉變到能不能將時間或者路程變成相同的進行討論,這樣很自然的就將我們的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引導出來,緊連我們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重點。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來簡單而又深刻,書本上陌生的概念、詞句也就不再陌生。
《電能表與電功》是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第十五章的第一節內容案例?!峨娔鼙砼c電功》是學生學習了《第十三章 電路初探》和《第十四章 歐姆定律》之后對電現象的進一步研究,本節《電能表與電功》是開章首篇,充分體現了以上四個特點。本節“電能表”部分,呈現生活真實問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電能表的技術參數在“讀一讀”欄目中呈現,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在生活中能自行閱讀家用電器說明書、了解用電器和電學儀表的技術參數并正確使用打好基礎。
教材中“電功”這部分內容,緊扣功能轉化的基本思路:“做功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能量的改變,做了多少功,能就改變多少”,然后具體化到電流做功的問題——“電流做功的過程中,伴隨著電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電流做了多少功,電路中就消耗了多少電能”。這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建構電功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所在。
在建構了電功的概念后,教材進而提出了“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并安排了本節的重點——“活動15.1探究影響電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本節教材不是將探究過程嚴格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與收集證據”和“獲取結論”等程序羅列出來,而是有收有放。例如,怎樣用控制變量法研究電流、電壓對電功的影響,是放開來的,而電路的連接又是教材給出的,這樣強化了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而弱化對實驗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課堂效率,節省教學時間。
教材以“電能表”和“電功”的系列問題為載體,學生不但可以學習知識訓練技能,也能夠體驗概念的建構和探究的過程與方法,而且可以促使其美好情感和價值觀的進一步提升。再者,“電能表”是學習本章第四節“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的基礎之一,“電功”是研究“電功率”和“電熱”、學習焦耳定律所必需的預備知識,是初中電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功能轉化”的思想和科學探究的方法對進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物理學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電能表”的教學(8min)。這部分內容,學生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但知識和能力儲備還是比較充足的。主要認識幾個問題:一是計量單位,二是讀數方法,三是一些參數的意義。其中所涉及的復合單位——r/(kW·h)和imp/ (kW·h)及其意義,學生不會有太多的認知障礙,但對于轉盤的轉動和指示燈的閃爍缺乏感性認識。導學時,要充分發揮本部分內容的功能,借此去培養學生閱讀課本、學習新單位、查看用電器和電學儀表銘牌從而獲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本環節設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閱讀課本、觀察轉盤轉動和指示燈閃爍、觀察表盤參數,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導入課題(2min)。借助演示實驗一——發生彈性形變的橡皮筋拉動小車,學生通過觀察,喚醒對機械功的認識和對“做功過程總是伴隨能量轉化”的認識。通過演示實驗二——觀察電動車通電工作(運動、發出聲光),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親身感受電流能夠做功——電功(課題)。
(3)“電功”概念的構建(8min)。這是本節的難點,我的導學設想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機械功”的認識,采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概念建構。設想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實驗類比(見“導入新課”環節),變抽象為形象,學生從機械功的角度感知電流也會做功,從而從潛意識中接受并建立“電流能夠做功”的初步概念。二是能量轉化類比,皮筋小車——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皮筋做“機械功”;電動小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光能、聲能、內能——電流做“電功”,此時學生可以建立起對電流做功實質的認識。三是從“功、能關系”角度類比,PPT展示電能與其它形式的能的轉化,使學生認識到,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多少電能。通過這一系列的類比、分析討論學生能夠完成對“電功”概念的建構。
(4)“探究影響電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環節(27min)。這是本節的重點,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這一重點內容的導學,是每一個執教者面臨的挑戰。我的導學設想是,把實驗設計過程作為重點,實驗操作過程相對弱化,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的設計,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進一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其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并力爭使學生能夠將這種能力和素養遷移到新情景中去解決新問題。
學生對影響電功多少因素的認識,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知識基礎”,都是欠缺的,所以我設計分別用一節和兩節干電池給同一個小燈泡供電,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一是認識到電流做功有個多與少的問題,二是對于后續“根據電燈亮暗來比較相同時間內電流做功多少”和“電壓、電流對電功的多少有影響”等問題提供經驗和知識支持。為了“真探究”,要力爭“放的開”:“猜想”環節,任憑學生去猜想(但須說出支持猜想的理由);設計電路環節,放手讓學生去設計,但又必須“收得攏”,對于“放開”可能引發的諸多問題都有相應“收攏”的預設。尤其對學生對電阻也為其一影響因素的猜想,教師合理巧妙地將其過渡為不需要探究的一個影響因素。學生實驗操作環節在課堂上教師幫PPT展示實物圖和電路圖,幫助學生理解,更有效地操控課堂節奏,節約課堂時間。
總之,希望通過對課程標準、教材、學生、執教者本身盡可能多的認識,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用科學嚴謹的教學設計,充分發揮教師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功能,促進、引導、組織學生去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發現,通過與學生的合作,促使學生去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樂趣,去感悟科學之美。創設問題情境導入在我們的物理教學中的作用非常之大,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活躍課堂起風,還可以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提倡這種導入方式,讓學生多想,多體會。讓學生帶著疑問來學習比讓學生去記憶一句肯定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只有因勢利導才能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