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貞
(廈門外國語學校瑞景分校 福建 廈門 361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僅滿足于物質上的需求,而且在發展的同時慢慢關注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而人地關系是地理學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在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人們意識到在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協調好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地協調觀”素養有利于人們更好的認識、分析和解決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問題。
人地協調觀念包括具有人地協調意識、具備分析人地關系的能力以及能提出協調人地關系的策略。在初中階段,人地協調意識主要是能夠關注到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具備分析人地關系的能力主要是能全面、動態、辯證地分析人地關系。提出協調人地關系的策略主要是能正確分析人地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并且能夠提出對策。
3.1 立足課堂,創設情景,滲透人地協調觀。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獲取大部分來自于課堂。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可以在課堂當中滲透。學生首先要能關注到各類情景中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也就是要具備人地協調觀的意識。那么在各類情景的類型中,就需要教師進行地理情景的創設。如教授到七年級下冊“北極地區與南極地區”時,創設情景,讓學生當極地當保護者,保護者去到極地地區需要帶哪些物品,讓學生理解南北兩極帶氣候,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川融化,保護者講解冰川融化對人類對影響。從而關注到“人與地”的關系。
再例如學習到七年級上冊“世界的人口”,教師給道辯題“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讓學生在課堂當中辯論,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所思考、關注到人口、資源的問題,在無形當中培養人地協調觀念。
3.2 立足教材,優化練習,滲透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不能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通過練習加以培養。練習是對課堂當中知識點的反饋,是培養人地協調觀的另一途徑。初中地理七年級和八年級共四本教材,四本教材中內容主要以區域地理為主,教材通過選取有代表性的大洲、地區和國家進行學習。而這些章節的練習,覆蓋人地協調觀是非常廣泛的。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優化練習,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中滲透人地協調觀,還在練習中進一步落實。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的“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一節中,可以通過提供黃土高原的土壤的性質、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黃土高原氣候資料圖等材料,學生自己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且通過補充材料練習,讓學生提出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對策。學生也可從練習當中體悟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3.3 立足實踐,開展活動,滲透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是初中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地理的實踐中滲透人地協調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人地關系的理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感觀地接觸更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世界的聚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挖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素材,學生也可以自己收集有關的素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包括多方面,如分布、形態及傳統民居風格等,這里的“自然環境”主要指地形、氣候和資源要素,為什么傳統民居風格會不一樣?學生可以根據所收集的地理素材觀察、分析,并制作不同地域傳統民居的模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感悟到這些都是人類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利于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堂教學中有時對于活動的開展會有局限性,發展第二課堂,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體驗人地關系。都說垃圾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而廈門是一個倡導垃圾分類的城市,每個學生也都參與其中。例如學校可以開展去實地考察垃圾分類處理場,垃圾是如何在垃圾處理廠當中變廢為寶的。垃圾分類的整個程序流程,學生親眼感受。人類的活動會改變環境,如果垃圾沒有分類又會有帶來哪些影響,而垃圾分類也是人和地協調發展所采取的措施。在開展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最核心的研究內容。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也是尤為重要。依據高中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是今后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及環境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