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影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信誠火炬學校 福建 廈門 361000)
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培養學習型人才的前提基礎,這一能力的發展貫穿于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廣大教育者只有不斷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切實滿足學生長遠發展的實際需要,從而為促進我國人才結構的優化調整奠定良好的基礎。”鑒于此,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們必須要立足于歷史教學的實際特點,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過程滲透到歷史教學當中,爭取在優化歷史教學體系的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呢?本文將會給出答案。
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完成,必須要保證學生在教學環境中處于主體地位,才能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提供必要的條件。鑒于此,歷史教師必須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貫徹落實教學主體要求,逐步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實現師生地位的互換。[1]首先,教師需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制定歷史教學計劃,以此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要求,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熱情。其次,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將啟發式教學滲透到互動過程當中,爭取在實現師生地位互換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從而為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隋唐英雄傳》的影視劇節選片段制作成微視頻,并將其融入課堂導入環節,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一開始就能被深深地吸引,從而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接著,教師可以借助有效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如“隋朝的滅亡與秦朝的滅亡有何異同?兩個朝代從鼎盛到滅亡表明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規律?”等等,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究找出答案,從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顯著提升。
要想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多樣性、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必不可少。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在學生自主性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完成的,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傳授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學習方法,促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就體驗,從而為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提供可靠的保障。[2]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教學方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自主性與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促進歷史教學體系的優化調整,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極為有利的。例如,在教學《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將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相結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針對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和影響進行自主學習,掌握《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并結合這些歷史事件探究歷史發展的本質規律,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集思廣益,從而將學習問題逐一突破,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廣大教師還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不斷加強歷史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更多歷史問題,從而為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創造良好的條件,進一步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顯著提升。[3]例如,在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傳承活動”,帶領學生到社區、學校、工廠等場所進行文化宣傳,以便實現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而且還能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都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廣大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廣大教師必須要從多個角度、多個環節入手,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空間,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自主性發展需要。為此,歷史教師務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落實教學主體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等形式強化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從而引導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歷史的主動權,進而落實有效性教學的基本宗旨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