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六中學 甘肅 永昌 737200)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較大。較大的地勢差異導致每一個地區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比如我國北方缺水,空氣污染嚴重,西北地區土地貧瘠,交通不暢等等。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逐漸提出。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相關教學工作者就要從地理這門學科入手,構建學生完善的生態意識,了解生態文明的發展,幫助學生構建綠色發展理念,并用地理的眼光和地理的知識,為社會環境發展及社會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承擔起一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責任和義務。
要想更好地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進行生態教育的滲透,那么相關教學工作者就要了解當前初中地理教學過程當中的生態教育現狀,只有把握問題了解問題,才能夠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以問題為基礎,制定有效的措施規避問題解決問題。
1.1 地理教學中的生態教育嚴重不足。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當中更加注重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在考察過程當中也對學生地理理論知識的考察,而對于地理當中的生態內容不重視。比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只是引導學生對課本上所呈現出來的一些顯性知識進行學習,即便是在教學人與自然這樣的內容的時候,也只是讓學生從字面含義上去理解和背誦這些知識,并沒有延伸到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沒有在自然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及人類發展依托環境等方面進行深入教學。導致整個地理課堂只是理論知識的灌輸,生態教育意識嚴重不足。
1.2 生態教育和地理學科還沒有有效的融合途徑。之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生態教育體現不足,主要是在當前的教學體制以及教師的教學理念當中,還不具備較高的生態教育意識。具體來說,教師沒有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生態元素的挖掘,并不知道哪種方式可以很好的在地理教學當中實施生態教育滲透[1]。單一的、死板的教學方法只能讓學生知道一些基礎性的、介紹性的知識,并不能夠從這些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更深一步的生態元素挖掘,從而導致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態教育的缺失。
在了解到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態教育存在的問題之后,相關教學工作者就要立足于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要求,滿足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需要。
2.1 轉變觀念,積極尋求生態教育的滲透手段。針對地理教學中生態教育意識不夠的情況,相關教學工作者就要立足于生態教育的需求,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的有目的的進行生態教育。首先教師要端正對生態教育的態度,正確地理解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生態教育的價值。比如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讓學生認清我國的實際情況,掌握我國資源總量大,但人口基數也大,所以人均較少的問題,而且現實生活當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污染,導致人均的可利用資源更少。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著手開展人文知識的引導,向學生進行正確生態觀念的培養。其次,結合當前我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理念講解為什么要推崇這些理念。就是因為可利用的資源總量較少,而且較大的工業和生活污染會嚴重影響社會及經濟的發展。通過這種教學引申的方式,讓學生不僅僅了解到我國當前的國情,而且還能夠知道為什么要開展綠色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2]。
2.2 從地理學科的內容上挖掘生態價值。教師可以以地理內容作為出發點,先給學生構建宏觀的生態觀念。比如再教學《地球和地球儀》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要從整個地理空間給學生講解,在當前已知的空間環境中,地球只有一個,而且只有地球存在著生命。讓學生能夠感到生命的可貴及地球的狀況。同時再根據地球的經線和緯線認識地球的基本狀況和空間情況,了解各個區域的氣候環境作物品種等等。再如在教學《自然資源》設計內容的時候,引導學生了解地球上的資源,都是通過億萬年的時間演變而來的,并且是不可再生的,也是現階段的科技不能夠合成的資源。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從而進行生態教育觀念的滲透。
總而言之,生態教育是新時期背景下賦予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學任務,教師必須要立足于地理課堂,立足于地理內容,從各個方向采取不同的手段給學生進行生態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