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紅燕
(江蘇省無錫市港下中心幼兒園 江蘇 無錫 214000)
幼兒時期是糾正孩子們不良習慣的最佳時期,如何抓住這個關鍵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是我國全體幼兒園老師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幼兒園自主進餐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這直接影響了幼兒其他各個方面的習慣養成。因此,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獨立性,就必須要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引導幼兒遵守自主就餐的常規。
1.1 有利于幫助幼兒掌握生活技能。過去,幼兒園老師在引導幼兒學習的過程當中把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了首要位置,并沒有意識到培養幼兒自主進餐習慣的重要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機會。通過培養幼兒自主進餐習慣,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學會使用筷子,學會剝雞蛋等,還能夠促進幼兒自主意識的發展,學習做事的順序,有效培養幼兒的個人素養。幼兒園的老師通過組織幼兒進餐活動,認識到生活即教育,進而轉變教學理念,把新的認知轉移到其他的教學和生活活動中,認真組織幼兒的活動,如洗漱、午睡、入園等,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2 有利于提高幼兒學習能力和自主能力。通過課程游戲化支架,老師可以發現幼兒不僅可以自己盛飯盛菜,而且能夠很好的遵守進餐的禮儀和規則,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幼兒學習能力和自主能力不高,而是我們過于低估幼兒的學習能力,錯誤的認為幼兒年齡小,生活還不能自理。因此,幼兒園老師們要適當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變以往教育中不恰當的教學行為,如:幫孩子穿衣,倒水,盛飯等,反而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1.3 有利于因材施教,推動幼兒自我發展。利用課程游戲化支架,老師們能很明顯的觀察到,盡管每個幼兒都有學習能力,但是大中小班幼兒的能力是不同的,大班幼兒的自主進餐習慣較好,中班次之,小班最差。所以,幼兒園老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在不同年齡段呈現出來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2.1 幼兒不會自主使用飯勺、菜勺盛飯菜。在幼兒自主進餐過程當中,我們發現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多幼兒不會記住使用飯勺、菜勺盛飯菜。比如,有的幼兒在盛飯菜的時候反握菜勺和飯勺,飯菜很容易掉到外面,還有的幼兒在拿飯勺的時候,動作不規范,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氣,還是會漏飯、撒飯。
2.2 幼兒自主用餐時間較長。在監督幼兒自主進餐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有的孩子頭幾口吃的還好,一旦沒那么餓的時候就開始打鬧,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有的孩子想要用手抓飯吃,老師不讓抓就開始哭鬧;有的孩子把飯塞到嘴巴里,半天不往下咽;還有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玩或者大聲的聊天,自主用餐時間較長。
2.3 幼兒自主盛飯菜,飯菜的量不均衡。在幼兒自主進餐的過程當中,由于他們的飲食習慣不同,愛好不同,再加上他們年齡較小,挑食現象比較嚴重,飯菜的量不均衡。比如,有的幼兒偏好肉類食品,蔬菜進食量少,有的幼兒不愛嘗試沒有吃過的食物,限制了食物的攝入量。
以上問題都會影響幼兒自主進餐的效率,幼兒園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自主進餐的習慣,不斷創新幼兒自主進餐的形式,才能夠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因此老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分餐式的進餐形式,以集體為單位展開定時定點定量的進餐。
3.1 肯定幼兒進餐,增加進餐時的趣味性。幼兒園以集體為單位開展幼兒進餐活動,并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是在兼顧全部孩子就餐的同時,對于那些挑食、厭食、不好好吃飯的幼兒,老師要站在他們的旁邊,悄悄的觀察,當發現他們有所進步的時候,要充分的表示肯定。比如,經常吃不完飯的孩子,如果把飯都吃完了,老師便要及時鼓勵他:“你今天很乖哦,吃的很多哦,請繼續保持!”慢慢地,幼兒們也會逐漸改正自己的不良進餐習慣。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他們剛進入幼兒園,很多幼兒都不愿意自己吃飯,這個時候,鼓勵法是最有用的,老師的肯定能夠讓幼兒樹立起“我可以”的意識,在老師的肯定聲中,很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老師的一些小獎勵,也能夠激發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們意識到:沒有爸爸媽媽的幫助,我也能夠自己吃飯,自己喝水,自己穿衣服……
另外,為了讓幼兒學會做管理,老師還要讓幼兒養成勤儉節約,浪費糧食的好習慣。為此,老師可以利用“故事法”培養幼兒的自主進餐習慣。比如,老師可以給幼兒講《粒粒皆辛苦》的故事,或者交給幼兒用餐禮儀兒歌,組織幼兒朗誦《憫農》,讓孩子們明白節約糧食的重要性,進而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引導幼兒良好的心情,因為只有孩子們心情愉快的時候,才更樂于主動進餐。所以,幼兒要著眼于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增加進餐環節的樂趣。比如,幼兒園食堂可以把米飯捏成小貓的造型,把蔬菜擺成草原或者大樹的形狀,以吸引幼兒進餐的欲望,刺激幼兒食欲。
3.2 尊重幼兒,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就餐環境。對于幼兒來說,雖然他們的好奇心較強,但是對于那些沒有接觸過的食物還是會有一些抵觸,如果老師沒能好好引導的話,就會造成挑食。幼兒進餐有顯著的特點,孩子們總喜歡一些顏色鮮艷、形狀規則的食物,不太喜歡太冷或太熱的食物……幼兒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食性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為此,幼兒園提供的餐食一定要盡量豐富多彩,富有創意。
為了提供良好的就餐環境,在就餐之前,老師便可以在餐廳為孩子們播放一些耳熟能詳的兒歌,放松幼兒的心情,盡情的享受美食。作為老師,我們要也充分尊重幼兒,不要勉強他們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同時要包容幼兒對食物的不同喜好,耐心地幫助幼兒改掉他們在飲食上的不良習慣。當面對挑食嚴重的孩子,老師也不要強迫孩子把飯菜吃完,而是鼓勵他們少吃一點,或者是把菜吃掉,少吃飯,讓幼兒吃的開心,吃的放松。
3.3 幫助幼兒了解常規的意義,讓幼兒自主遵守常規。很多幼兒園老師都有著相同的困惑:孩子們的一日三餐看起來非常的簡單,但是調動幼兒進餐的自主性卻非常的困難,如何讓幼兒在進餐的時候不大聲說話,不邊吃邊玩,交頭接耳,而是遵守進餐的常規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清楚幼兒進餐的常規主要內容:
飯前要洗手。
安靜愉快的就餐,掌握獨立進餐的技能。
注意就餐時的坐姿,不能夠隨意的離開自己的座位。
進餐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費。
拿著餐盤打飯的時候一定要排隊,不能插隊。
餐具輕拿輕放。
競猜完畢之后,用紙巾擦嘴,將餐具放回餐具回收處。
當幼兒們了解了進餐時的常規之后,老師就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引導幼兒自覺地遵守常規,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雖然很多幼兒對進餐常規銘記于心,但總會有一些喜歡邊吃邊玩,打打鬧鬧的孩子,這批孩子又反過來影響那些安靜吃飯的幼兒,造成了惡性循環。究其根本,這些孩子沒能夠理解常規的意義,自我約束能力較差。
對于大部分的幼兒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之所以會遵守規則,很大的原因是出于老師的教育,并不是自覺主動形成的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幼兒自然發展的規律,雖然他們成為了老師們眼中的好孩子,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遵守常規的意義,所以,那些看似在好好吃飯的孩子,一旦脫離了老師的視線,也會不知不覺的違反常規。因此,幼兒園老師一定要讓他們明白遵守進餐規則的意義,才能夠讓幼兒養成主動進餐的好習慣。
3.4 通過餐后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當幼兒就餐完畢之后,老師有意識的培養幼兒主動收拾餐桌的習慣,監督幼兒把自己的餐具放到指定位置,把自己的座位收拾干凈。當幼兒完成所有的任務后,老師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活動,如:堆積木、拼圖、閱讀繪本等。
3.5 家園攜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自主進餐習慣。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要想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僅依靠幼兒園的教育是不夠的。很多幼兒園老師反映,當自己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向老師訴苦說:“為什么小孩子在幼兒園里能夠好好吃飯,也不挑食,到家里面就各種找理由不吃飯?每次喂飯都要哄著喂,一到吃飯的時候就頭痛!”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家長和老師就要經常溝通,就孩子們的飲食問題達成一致的意見,利用家長群,向家長們宣傳幼兒園的紀律規則,同時讓家長以身作則,不能在要求孩子不挑食的情況下,自己卻在孩子的面前大肆討論自己討厭的食物;又或者在要求孩子不能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而自己卻拿著手機刷個不停。家長們要意識到自己的日常行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孩子們很容易被家長身上的不良習慣所感染,一旦幼兒養成了不良習慣,那真的很難改正過來,很難引導幼兒自主地接受常規,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除此之外,老師還要認真觀察幼兒們的進餐情況,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把自己每一餐的飲食記錄到表格當中,老師也可以實時用手機拍攝幼兒進餐時的畫面,向家長反映幼兒在進餐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共同商量如何改進幼兒自主進餐的不良習慣。對于一些幼兒能夠自主解決的問題,老師要鼓勵他們自行解決,對于一些需要家長和老師幫助的問題,家校雙方要加強合作,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法。
綜上所述,在課程游戲化支架指導下,為了有效培養幼兒的自主進餐習慣,幼兒園老師要善于運用鼓勵法,故事法等,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幼兒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滿足感。幼兒園老師也要善于總結和發現幼兒在進餐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幫助幼兒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一步體驗自主進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