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
(河北省遷安市第一中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搞好模式教育是高中一線數學教師的重要科研任務,也是國家高中教育新理念落地的重要舉措。要想拿出真高效、可推廣、有價值的課程模式,就必須有絕大多數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到課程模式的探索中來。究竟哪種模式可行、實用,要用實施成效說話,由學生學習后所反饋的信息說話。通過實踐經驗和反饋信息獲取最佳課程實施模式,讓這種模式教育成為引領高中生數學課改方向,提升高中生數學實踐創新素養的思想引導和行動航標。
本文從“同課異構”課程模式的探究助力高中數學課程改革,挖掘可持續發展的、高效求實的課程模式;“學——練——評”課程模式的探究助力高中生素養提升,實現運用數學理論、思想方法去實踐的課程模式;“平臺共享”課程模式的探究優化高中生數學認知技能,拓寬高中生自主認知途徑、本真探究的課程模式等層面論述了模式教育在高中數學課程實施中的策略。
“同課異構”對高中數學課程模式不再是新名詞,但我們要“老詞新用”,深度深挖“同課異構”的模式特質和發展趨勢,強化校本資源和遠程資源相結合的模式開發,開展校本研修任務驅動活動,發揮學校教科研部門的職能,千方百計讓高中數學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把追求高效、實用的課程模式任務放在課程改革的首位,讓“同課異構”發揮出應有的課程改革實效,讓“同課異構”課程模式為數學教師業務素養大提升和學生數學習得素養大提升助力。
比如,在一次常規教科研活動中,我們以《概率》為課題進行“同課異構”研討活動。活動前,發揮錄播教室功能實現自主錄制,由全組教師人人參與課程錄制,錄制視頻上傳至數學教科研活動平臺。也可以由教師遠程觀摩《概率》課例再進行設計錄制;活動時,全體成員逐一觀摩所有教師的課堂實錄,再進行互動點評。先由執教者說出授課模式和設計理念,創新點和收獲,說出自己的改進目標。再由其他教師逐一點評;活動后,由全組成員選出一節具有引導性、可推廣性的課例進行二次錄制,其他教師全員全程參與。這樣的“同課異構”獲得了經驗性、可推廣性的課程模式,學生學起來目標具體、任務明確、完成輕松、收獲滿滿。在習得反饋環節,我們發現學生對有關概率的本質含義,隨機事件的發生,均勻隨機數的產生理解得很準確、很深刻,對概率在生活中購物抽獎、保險出險等事件的應用有了正確的認知。
“學——練——評”這種課程實施模式在很多學科都很實用,但在數學課程設計中如何發揮出“學——練——評”的最大優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并商討的話題。“學——練——評”主要應用在新知感知、課堂總結與提升、單元自我評價、同會考、高考題型的整合與鏈接、自我題型設計、難度系數分析等教學環節當中。模式的應用最終為找到解決實踐問題提供最好的理論方法及最佳的處理策略。這對高中生應對實際問題給予了思想方法和數學原理的支撐。這種課程模式的具體形式主要體現在自學互學相結合課堂上,體現在觀摩引導型課堂上,體現在實踐探究分享型課堂上,還體現在導學互動型課堂上。
比如,在組織學習《基本不等式》一課時,基于學生在以前學過有關不等式常識和計算面積的方法。教師采用“學——練——評”模式進行課程的實施。先預設導學案,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理解本節課知識,學生可以借助微課內容自我理解不等式與函數關系,取值范圍與最值的確定方法,理解圖形、符號在不等式學習中的語言作用,進而感知本節課的重點即不等式的性質及應用技巧等;再進行課堂上的知識鞏固性訓練,通過導學案上的習題設計,分梯度完成學習任務;最終實現借助希沃白板進行互評,人人展示學案,人人交流習得方法和解決問題策略。這樣教學很好的實現了“學——練——評”功能作用。
網絡技術的發展完善了數學學習平臺,豐富了數學學習途徑和內涵。目前我們普遍使用了高中數學網課、全國教學資源平臺、校本資源網等平臺。每個平臺都有優秀的數學課程信息,從課例到習題,從錯例分析到試卷總評,從能力創新到熱點展示,無所不有。教師教給學生好的方法和平臺,對提升學生自主認知、本真探究大有益處。
比如,在完成《立體幾何初步》首課時的任務中,教師采用了“平臺共享”課程實施模式。本節課在微機室完成,讓學生借助網絡平臺上有關圖片和實物準確認知棱柱等多面體、圓柱等旋轉體、點線面關系等,并通過思維導圖建立與立體幾何相關的知識點架構。學生借助資源平臺和交流平臺實現對本節課的概念認知,提升了探究數學本真的創新素養。
總述,模式教育有利于師生的多向發展,我們要加大力度研究新模式功能,發揮新理念作用,提高學生自主認知和創新習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