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萍 費曉華
(1.浙江省湘湖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2.浙江省杭州蕭山區勁松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提出動唱研究】
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的音樂課堂更加生動了,學生的各項參與也更加地活躍了起來。其中在歌唱教學中突出地表現為體驗活動豐富了,學生確確實實動起來了。在當下國際三大音樂教學法的強勢影響下,新的理念思潮讓我們激動、興奮,覺得這些做法真是太好太及時了,所以我們迫不及待地照搬、模仿,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或者來不及去思考一個“為什么這么做?價值在哪里?”,所以,當我們回過頭來面對我們的課堂,或許是展示的課堂、平時的課堂,或許是你精心的課堂、隨意的課堂,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不可回避地、需要我們去深層次分析思考的問題直面而來。所以,在學習、領悟、跟隨的征途上,如何把新理念完美嫁接、有效運用,發揮價值,還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所指的動唱教學研究就是在音樂教育新體系背景下提出來的,是基于了奧爾夫和達爾克羅茲兩大教育體系的核心教學理念提出來的。特別針對了低中段歌曲教學體驗活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濫用活動、無效體驗、缺乏深度、價值缺失”現象,提出這一研究,希望能和同行們一起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認識有效的動,去認識有價值的動唱,讓讓學生在歌唱中自由生長!
【認識有效動唱】
動唱教學法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歌曲的律動,使學生在學習歌唱過程中,增加多個感官的并用,提高對歌曲形象的感知能力。動唱教學法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形成互動式、自由式的教學體驗。歌唱教學采用動唱教學法,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歌曲學習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吸引學生的目光。
【具體實踐思考】
音樂是在時間中展示自身內涵的藝術形式,如果學生聽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不可能進入音樂。而每一首歌曲都有其自身的精妙所在,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與個性,因此,我們要把發掘的目光投射到歌曲“獨特的這一個”當中去,停留在那些最能凸顯歌曲內核的價值上。基于這兩點認識,我們首先應努力把動的型變得盡可能地有趣些。讓學生覺得好玩,這是學生最突出的天性。
1.1 齊律動,體驗著動。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大幅度地夸張的表演他們多數會感覺難為情,但是做一些簡單的律動還是特別喜歡的。律動就是順應了學生好動的天性,讓學生在規律地動作中體驗中感受音樂。這也是我們運用最多的方法,由于律動的整體參與性,能讓學生從老師或同伴身上獲得一種特別強的藝術感染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融入到學習中去。
比如:教學《其多列》,教學重點是對四分八分音符的節奏體驗。雖然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練,節奏感強,且簡單易學。但由于本校地處農村學校,學生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相對較弱,我們就設計了按節奏走、跑的律動,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歌曲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接受音樂的美感與音樂知識。
律動體驗的過程要特別強調體感,要以學生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學生體內的音樂性。音樂作為一門影響心靈的藝術,打動人心靈的東西是“情”。律動讓師生在如歌的美麗中詩意地棲居,精神得到了升華、人格得到了提升。音樂課堂的美、美的音樂課堂,在這里共同融會交織成一首美的交響曲,讓學生們的整個心靈都被浸潤。
1.2 玩聲勢,有趣地動。聲勢教學作為奧爾夫教學法的“基礎工程”,是當代音樂教學中一種運用較廣、影響較大的先進的教學方法之一。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帶出聲響的人體動作,是最原始、最直觀,最具有游戲性的活動,也成為我們歌曲教學時一種特別好玩的動的方式。所以,用玩聲勢的方式讓學生與音樂對話,交流感情,深受學生歡迎。近幾年也已在我們的課堂開始廣泛運用。
比如:三年級教材中《一只鳥仔》的教學時,一老師把聲勢動作融入音樂,讓學生感知可愛的鳥仔形象。她設計的聲勢節奏為:
X X | X X X X | X 0 X x | X 0 0 |
手 手 胸 胸 胸 胸 腿 腳 腳 手
在這樣的聲勢活動引導下,本來一遍遍熟悉歌曲的過程就顯得饒有趣味了,學生不知不覺中就走進了音樂。當然,特別要指出的一點是,教師的樂感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聲勢展現的效果,同時也就影響著學生的興趣。
1.3 扮角色,游戲著動。角色扮演是我們低段歌曲教學中運用較多的一種動唱方式,許多的歌曲都有著特別鮮明的角色形象,學生一般都很喜歡。教學中抓住角色特征讓學生扮演著學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比如:教學《動物說話》,小鴨小雞這兩個形象是學生特別樂意親近的,我們可以隨著歌曲的聆聽,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形象,讓他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當中去體驗歌曲。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音樂課應成為學生激情燃燒的天堂,情感棲居的溫床。歌曲教學中利用角色扮演進行意境創設,往往可以打動學生的心靈。角色可以是老師層面也可以是學生層面。
比如:老師層面,曾經欣賞到的特級教師劉德昌的一個精彩教學片斷至今難忘。劉老師就是用行動詮釋激情課堂這一理念的領軍人物,記得劉老師當年執教《山谷靜悄悄》已年近五旬,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歌曲的情緒和內容,劉老師一會兒“娘娘腔”地手拿一條白紗巾和著音樂的節拍邊歌邊扭,讓學生感受山谷中云霧繚繞的情景,一會兒又像一只猴子似地跳上凳子模仿上躥下跳的山中野兔,夸張的神態和惟妙惟肖的動作不僅吸引了學生,也感染了聽課的老師們。
那么,另一種扮角色造意境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共同參與創設。造意境是一種沒有特別主干動作要求的以造型為主的動唱方式,它的優點是節奏感要求相對低一些,所以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難度也就相對低一些,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同學覺得比較容易些。
比如教學第一冊《新年好》,我們可以設計在碎步移動中圍圈,溫馨的在一起互相傳遞新年的祝福。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知。”每一首歌曲中都會含有一個或幾個教學點,我們通常稱之為樂感點、表現點、曲眼點、情感生長點等。那么動點就可以從這些點中去篩選出來。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歌曲的動點往往具有特別吸引學生視聽的感染力。一般地,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呈現并推進著歌曲的往往可以確定為動點。對于動點的探索,具體地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點著手:
2.1 以音樂元素為動點,整體感知。音樂教育家吳斌先生曾說:“要把教學內容中最有感染力的藝術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并確定其中最有表現力的音樂要素。”因此,歌曲教學中律動內容的確定,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體驗意義重大!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特別鮮明的節拍特點或者節奏特色,由此為動點設計整體律動,是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提倡的核心教學理念。
比如:張馨芳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教學《搖啊搖》一課,她緊緊抓住了歌曲的主題元素,就是對六八拍的韻律感受。通過豐富的肢體律動讓學生體驗音樂元素。在體驗過程中,張老師突出了學生對六八拍搖擺韻律的體驗,通過二四拍的擺動,過渡到六八拍的擺動,體驗二四拍上下搖擺和六八拍左右搖擺的不同韻律感。同時在一遍遍的律動中,學生對歌曲的旋律、情緒等方面都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張馨芳老師示范的音樂課上,看上去簡單的律動,包含著高低、大小、長短,與音樂有著直接的關系。用身體體驗音的高低,節奏的長短,對低年級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小孩子很愿意學。張馨芳老師說“我不在乎一節課教了多少理論,教學過程里,孩子從進來到走出去不一樣,過程給予他心靈上的提升,讓孩子們一步步進入音樂世界,享受音樂。”張馨芳建議老師們在課堂上常問問孩子感受到什么?發現到什么?聽到什么不一樣的?有什么感受?“讓學生自己思考、體驗、歸納,將音樂元素鏈接到課堂內容。”
2.2 以顯性內容為動點,掌握基調。教材中的許多歌曲,為了充分表達情感會出現一些童趣化的襯詞,一般有“啦啦啦”、“哩哩哩”,或者一些動物模擬聲,或者一些有明顯動感的形容詞、動詞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動點來設計教學。
比如歌曲《龍咚鏘》,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斷出現的象聲詞“隆咚隆咚鏘”,一遍聽下來,學生就躍躍欲試地想哼唱起來。所以這就可以成為一個特別明顯的動點來設計。
此外,歌曲中反復地有規律地出現同一個節奏、旋律或歌詞,這是最吸引學生注意也是最容易記憶的,以這樣的節奏為動點進行設計,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習興趣也就最高。
比如:歌曲《乃喲乃》,雖然歌曲短小,其中的“53 1,乃喲嗬”,這同一旋律同一歌詞在歌曲中反復出現5次之多,以此為動點進行設計,我們已經在很多老師的教學中看到了。可以說,特別有效地感受了歌曲的基本曲調,同時也讓學生比較深刻地感受了歌曲的歡快情緒。
2.3 以經典樂句為動點,關注旋律。歌曲中的可動元素有時候潛藏在旋律的走向、節奏強弱的趨勢以及和聲曲式變化的形態等各個角度,我們可以發掘出許多可供動唱教學的內容。這里所指的經典樂句,有時候可能是歌曲中感情最強烈的,具體表現為音比較高的,或者最能表達歌曲主題或情緒的,等等。
比如: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中“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一句,以緊湊的節奏,附點推動下的旋律上行,兩次“喜在心”同詞不同曲的特殊魅力,深受學生喜愛。
緊接著一句“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因為高亢起伏的旋律,極具動感的節奏,成為本歌曲中又一個特別經典的樂句,在這兩處設計動點特別亮學生的眼。
2.4 以知識提示為動點,關注體驗。歌曲教學是愉悅身心的課程,如今教材的歌曲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可教可學可動之處很多,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最基本、最重要、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最有用的知識挖掘出來,抓住難點,突出重點,把枯燥的內容趣味化,抽象的內容形象化,讓學生學得更快樂更輕松。
比如:教學《桔梗謠》,附點四分音符節奏作為歌曲中一個突出的知識點,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在歌曲中,分別是X X. X和X. X X ,為了讓學生牢固的掌握,在引導學生不斷體驗的過程中,運用手臂動作和動作突出附點節奏的動感,學生印象深刻。
《老水牛角彎彎》中的附點八分音符節奏,是個教學難點,學生特別容易漏唱,在這里設計一個甩頭動作,既表現出神氣的樣子,又提示了音符的大半拍時值要到位。
《放牛山歌》中的二分音符是個新的知識,為了讓學生感知的同時對形狀有個深刻的記憶,可以在此處做一個擦汗動作引起學生的視覺關注。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內容之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他們接受音樂的熏陶,這就要想辦法激發他們的興趣并讓其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如果說以學生的悟性確定動的著眼點,那么學生的受力程度則決定了教學中動的持久度,也就是動的量的多少。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那么即使當學生已經視動非動,失去了內動力而感覺無趣或疲勞的時候,教學的效果將可想而知了。
3.1 低起點,讓學生有能力動。每一種動的方式都要以少到多、短到長、慢到快、簡到繁為原則,盡可能地從低難度開始,從一小節一個樂句開始,從一次拍手開始,從較慢的速度開始。比如玩聲勢的時候,往往混合了拍手、拍腿、捻指、拍胸、跺腳等等,如果一下子讓學生接受那必定手忙腳亂,哪怕高年級學生也是有困難的。所以一定要依次呈現,梯式學習,才能最終完美習得。
比如:歌曲《一只鳥仔》教學時,一老師設計的聲勢節奏為:
X X | X X X X| X 0 X x | X 0 0|
手 手 胸 胸 胸 胸 腿 腳 腳 手
教學程序可以是:老師演示兩遍——出示節奏——慢速念節奏——隨歌曲旋律單純用拍手伴奏——分組練習:一小組前兩小節拍手、拍胸;另一組后兩小節拍腿、跺腳、拍手——合作練習——交換練習并合作——完整聲勢。
3.2 多維度,讓學生積極地動。學生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歌唱,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把整個過程搞得過于復雜,這樣的話往往會喧賓奪主反而影響了歌唱,我們的目的始終是定位在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在多次反復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有一些新的創意,去尋找學生的興奮點,盡可能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比如一位老師教學《美麗的黃昏》,用簡單的走步進行律動體驗,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采用了變換律動走步的方向,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樂句;然后,老師又借助輕柔的手絹讓學生邊唱邊甩,感受歌曲的柔美;再是,在甩手絹的時候,老師利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左右甩,上下甩,拋甩等等,以手絹方位改變提示學生感受旋律的變化。在整個動唱體驗的過程中,使本來抽象的音樂,變得直觀化可視化。這一做法在教學歌曲二聲部的時候效果特別的明顯,本來只模糊“可聽”的二聲部讓學生感覺有“可見”的欣喜。
3.3 經常性,讓學生習慣于動。時間是最有說服力的。任何一種行為,只要我們堅持了,學生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就成了一種素養,一種品質。教學中,我們要經常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動唱活動。我們或多或少有發現,有些老師的公開課非常精致,花樣百出,而平時的常態課卻完全是兩個世界,這種現象說嚴重點甚至可以定性為作假。所以,我們覺得經常性地、常態性地動唱才是非常有價值值得贊賞的做法。
一堂課,如果學生除了聽好、唱好歌曲以外,還能收獲其他與歌曲、與音樂甚至與人生相關的經驗和感悟,那么,我們的教學便進入了更高的境界。動唱的藝術,最講究的是師生以相互陪伴的活動姿態,積極參與其中,為興趣而歌唱,為喜歡而努力,美妙地進入到歌曲的深處,真正走進自己心中希望的音樂世界。那么,要達到這樣一個境界,需要我們營建三個教學生活場。
4.1 營造安全的互動場。歌曲教學伊始,我們就要通過導入形成強大的沖擊力,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在展開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動的感覺應該體現在各個環節,慢慢進入學生心中。
比如:教學《美麗的黃昏》時,一老師就用了多種方式進行熱身。首先是節奏快慢的聽辯,學生隨著音樂節奏或速度的變化走步;然后是節奏卡儂練習,在趣味性的活動中訓練了學生對音樂記憶能力;再設計的環節是,給一段旋律,請學生按樂句滾球。學生們相對席地而坐,你滾給我,我滾給你,看著滾動的彩色的皮球,讓學生感覺就像在生活中做游戲一樣輕松自在;接下去設計的活動才真正涉及到了學唱的歌曲,由此而見,動的感覺體現在了各個環節,逐層鋪墊,慢慢進入學生心中。
4.2 建構默會的樂感場。動唱教學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點燃學生的思維,通過身體的活動達成樂感的默會。再一次比如:張馨芳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教學《搖啊搖》一課中,首先是引導學生動出意境,強調快樂地把船搖到外婆橋去的那種欣喜;其次讓學生在動過程中品味旋律中長音的感覺,每當長音出現的時候提示學生轉一個方向;然后,張老師在整個歌曲《搖啊搖》的教學過程中,反復穿插了《小紅帽》的旋律,歡快的二拍子節奏和《搖啊搖》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必須及時地作出身體韻律感的反應。這個過程是需要對音樂有一個良好的感覺的。
4.3 追求思維的發展場。當歌曲教學進入高潮狀態時,我們不僅要抓住童趣化動點實現樂感的默會,還要善于基于預設巧妙地利用生成,動向學生思維的深處,達成音樂思維的高效。
比如:教學《愉快的夢》。首先是讓學生“意境體驗”。在沒有明顯節拍提示的動唱中引導學生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夢,引導學生感受溫馨的情境,也為學生更好地感知歌曲旋律做好了鋪墊;然后是“推進思維”。通過鋼琴伴奏的引導,啟發學生改變速度、節奏等,嘗試把溫馨甜美的夢變得歡快熱情。學生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進行大膽實踐,內容的創新和動唱的訓練又一次完美呈現。動唱過程中,我們老師就是要學會控制與等待,關系到學生思維發展的節點要緊抓不放。思維發展的境界往往是進入意境、聯系生活、重組經驗的,是學生自我認知的深加工。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疊加體會、深化感受、強化思維,給學生交融生活經驗與歌唱體會向思維深處漫溯的機會。最后是“生成智慧”。老師終于把旋律編成了六八拍,引導學生邊哼唱邊思考用怎樣的動唱形式能把這個夢變得更加豐富?在一番討論之后,引入到二聲部的教學。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音樂思維爭鋒的過程,在靜靜地體驗中打開了歌曲表達的密碼,以智激智,以曲化人。
小學音樂教材(人音版)副主編徐沛然說:“國際三大教學法與我們的教材、課標是完全結合的,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目標需要選擇使用。比如,教材中某個作品適合肢體語言來做,那么用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多一點;如果學習音高,那么柯達伊的東西會多一些;如果需要綜合能力時,那么奧爾夫的東西多一些。我們不是驗證是不是純粹的某一種教學法,而是三大音樂教學法為我所用。只要學生喜歡、教學效果好,就是好方法。”由此,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動唱”教學的最大價值應該體現在:它在培養學生的歌唱表現力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發展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促進了學生的精神成長力。無論是對學生的個性成長,還是對我們的小學音樂學習來說,動唱教學都具有不可或缺的課程價值。有效的動唱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在歌唱中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