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 浩 闞曉玲
(1.合肥工大附中 安徽 合肥 230000) (2.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學 安徽 合肥 230000)
優秀的古代文學,尤其是古代經典小說,它給人精神的營養,給人思想的補充和文學藝術創作的借鑒以及審美的愉悅,具有永恒的魅力,但中學教學中學段目標及實施方法不明晰。本文主要以《香菱學詩》為例對中國古代經典小說分學段教學進行探討。
筆者翻閱過近年來報刊網絡上人教版九年級《香菱學詩》一課的教學設計,發現其中一些雖然精妙但在針對初中學段學生的教學方面欠考慮。如2013年第6期《語文天地》上孟兆芹的《香菱學詩》教學設計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探究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賞析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法。”百度文庫中下載量達到238次之多的古城中學林小紅《香菱學詩》教案將“討論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理解這一形象的悲劇之美。”設為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真研究這樣的教學目標和重點的設定,就會發現它們遠遠高于初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表面看來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似乎更能體現教師的水平,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殊不知初中階段的小說閱讀課堂,為了完成這些高大上的目標設定,其結果往往是教師越俎代庖,將自己的閱讀經驗直接復制給了學生。內丘鎮中學姚曉敏的教學設計中”知識和能力目標”設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紅樓夢》的文學常識。梳理文章結構,揣摩文章思路,感知文章主旨,了解本文語言、細節描寫,及通過描寫塑造人物性格的寫作手法。這樣的設計與課標對于初中階段的閱讀能力要求——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相契合,更有利于學生走進經典,親近名著。學生在這樣逐步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而閱讀中國古代經典小說的關鍵就在于此。如果沒有自己的閱讀體驗,是很難喜愛它們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而作為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篇目的《香菱學詩》教學設計(百度文庫下載量232次)將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設為⑴了解關于《紅樓夢》的文學常識,了解香菱的人物命運。⑵領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人物描寫手法。⑶理解古典詩歌的審美特征。這和前文所引初中教學設計中的相比能力等級似乎不及,那么是否適合高中學段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必修板塊的“閱讀與鑒賞”要求為: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閱讀鑒賞中,了解小說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識及其他文學知識,能用于分析作品,幫助對作品的理解。
這一教學設計中,知識與技能目標1的“了解關于《紅樓夢》的文學常識”符合課標要求,但沒有能更近一步”用于分析作品,幫助對作品的理解。“而其“了解香菱的人物命運。”的目標設定和“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的課標要求相比而略低。其目標⑶“理解古典詩歌的審美特征”放在這樣一篇古代經典小說的教學里,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則顯得有些重點偏移了。筆者認為,此課教學中,“探究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賞析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法。”“討論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理解這一形象的悲劇之美。”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是符合高中學段的,也是符合此課古代經典小說文體的。
陳小寶老師在高三總復習階段還選用《香菱學詩》作為閱讀的復習教學材料,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⑴香菱學詩緣何師從黛玉?⑵林黛玉怎樣指導香菱學詩?“林老師”的指導對我們進行古詩鑒賞有何啟示?
前一個問題立足于小說教學,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探究性閱讀,理解小說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進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體會曹雪芹這位文學大師的藝術匠心和《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的藝術魅力,領略到作為“人學”的文學,對人的心靈的表現是何等的細膩與神奇。而后一個問題則是更多地和詩歌鑒賞復習相聯系。兩個問題的設計,既立足于小說教學,又兼顧詩歌鑒賞的教學,凸顯了高三階段的復習教學的特點。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符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又和高三復習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階段性特點。
通過對《香菱學詩》一課在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的探究,我們能清楚的認識到,教學是個聯系發展的過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更是與課程內容、學生認知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進行中國古代經典小說閱讀教學,不能只從學生或文本單個角度出發去研究,而應該遵守基本的原則,即:尊重文體特征、以學定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立足于中國古代經典小說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從長遠審視小說文本,立足課程、吃透教材,了解掌握不同學段學生實際認知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設計、進行中國古代經典小說閱讀教學,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及時加以思考、解決。
在中國古代經典小說的常規教學中,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1)重共性、定內容;(2)分學段、重差異;(3)依學情、設目標。那么,我們的中國古代經典小說閱讀教學才能真正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需要,讓不同學段的中學生都能感受到中國古代經典小說的魅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