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賽男
(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幼兒園 江蘇 啟東 226200)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開展,就是要讓幼兒園的課程更適合幼兒,更生動、更豐富、更有趣、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獲得新的經驗與發展。從幼兒園創生課程來說,班級才是創生課程實施的終點,動態的實施過程對創生課程就顯得格外重要。那么,教師如何推進和實施班級的創生課程呢?創生課程是動態的課程,是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利用幼兒園、班級、家長的各種資源生成的科學、高效的課程。以幼兒的興趣點為抓手,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進行動態開發,促進師幼共同學習和成長。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教育中大量的課程資源應該來自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樣資源應是教師的重要職責。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有著許多有趣、細小、碎片化的事情,教師就要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生活中有價值的內容,引領幼兒去發現、去探索,方能打開有效的教育之門。為此,創設適宜班級幼兒的班本課程要注重從生活中引入,一日生活中隱藏著很多的教育時機,一日生活皆課程。
1.1 內容從興趣而來。去年,學校的一幢舊教學樓被評為D級校舍,達不到江蘇省教育廳頒布教學樓的標準,所以我們進行了搬教室,拆舊樓蓋新房,引來了孩子們的一陣熱議,“為什么我們要搬離原來的教學樓?”“原來的房子能抵抗幾級地震?地震來了我們該怎么辦?”“什么時候幼兒園造新的房子?”“幼兒園的新房子會是什么樣的呢?”他們提出各種各樣關于幼兒園房子的問題,這些問題指引著他們不斷探索房子里的秘密。課程的生成就是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我們就以“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進行創生課程,對幼兒會有哪些發展價值呢?我覺得有以下價值,例如觀察、探索、提問、猜測可以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欣賞各種中外建筑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感;搭建心目中的新房子,了解房子的外形和房子的結構特點等。這更確定了我們的創生課程“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
1.2 內容從經驗而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房子的經驗。孩子們每天從家庭居住的高樓或平房走出來,走進充滿著歡樂的幼兒園的房子;他們經常跟隨父母到劇院看演出,去商場去購物;他們也常常去體育館運動、看比賽……談起房子,孩子們有的說:“我去過迪士尼,那里有很多很多的城堡房子”“媽媽帶我去草原玩,那里的房子是蒙古包,導游告訴我們是布房子,看各種體育比賽的比賽場館”等等。從孩子們的話語中發現,孩子對于房子有粗淺的認知經驗,能發現了房子的外形特點和已有經驗中的房子外形不同,就萌生了探索的欲望。可見,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能是創本課程的新鮮題材。“生活化內容”使課程更適合孩子,更容易讓孩子得到收獲。
2.1 創生課程的預設。創生課程是一個動態開發的過程,但是毫無目的地開展活動肯定是無意義的。我們將從幼兒周圍的房子出發,以提高幼兒動手能力為目的,為幼兒提供了運用各種材料的工具搭建房子的機會,讓幼兒感知各種房子的特點和結構,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索各種材料的特點及與房子建造的關系。因此,將創生課程的目標預設為:了解房子是千姿百態的;了解各種房子的名稱,了解房子和人們的關系;了解不同房子的外形特征及特有的文化內涵;能大膽想象、設計未來的房子,能動手制作自己喜歡的房子。目標中體現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五個方面,這樣的課程才有利于幼兒全面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
2.2 創生課程的調整。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創生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房子是由什么人建造的?工地存在哪些危險?于是,“了解工地”這一活動就自然而然生成了。活動中從了解造房子的人到怎樣保護建筑工人的安全問題等,綜合了社會、語言、科學、藝術多個領域。教師能夠根據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稍作調整可能就會讓班本課程開展得更順利。
創生課程的深入實施,反映了教師觀念及行為的轉變,反映了注重因材施教、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以發展這一原則得到了真正的關注。創生課程的實施對一線教師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第一,要解決教師與兒童的關系問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有足夠的安全感,幼兒是放松的、愉悅的。第二,要解決傾聽、記錄與引導的關系問題,這里我們教師要思考的是,我們應該聊些什么,幫助幼兒厘請思路和觀點,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第三,要讓課程進行有意義的升華,幫助幼兒將學習轉化為自己的感受,發現更有意義的價值體現。
3.1 捕捉幼兒的興趣及需求。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有極大的興趣,并能激發幼兒一系列問題,就問題進行嘗試探究行為。對于教師而言,發現了并捕捉到班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這是開展創生課程的一切前提保證。在“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這一創生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房子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身邊就有各種各樣的房子,但對于新房是怎么造的?里面有哪些設施?造樓房要用什么材料?卻不太清楚。而4-6歲的孩子對建構游戲越來越有興趣,因此我們選擇了幼兒園蓋新房子這個身邊的事物作為小朋友研究的對象。如何抓住這一契機發展班本課程,從而構建適應本班幼兒發展的創生課程?于是,通過觀察及反思,教師發現,“幼兒園蓋新房子啦”創生課程以提高幼兒動手能力為目的,運用各種材料、工具為幼兒提供搭建房子的機會,同時讓幼兒感知各種房子的特點和結構,并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索各種材料的特點及與房子建造的關系。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不斷的出現問題、發現問題,出現問題就要尋找解決各種問題放入途徑和方法,那么幼兒試著嘗試解決問題,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就會得到提高,而且幼兒從中能感受建筑的美,體驗成就感、自豪感,培養合作意識。這也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提倡的“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那么,在創生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發現幼兒興趣背后所蘊含的發展需求及教育價值,是對班本課程進行調整或生成主要切入點,也是建構適宜班本化課程的重要保證。
3.2 讓新技術凸顯幼兒主體性。在“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這個創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發現,隨著多媒體的加入,新技術不斷涌入日常生活,孩子們對攝影設備的認知和使用也開始變得日常化,所以在“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這個創生活動中,教師用手機記錄,通過觀察、選擇、拍攝照片的方式記錄下孩子們在建構區利用各種材料搭建的新房子,手機可以精確地捕捉和直觀地再現幼兒的活動實況,方便孩子們在活動后在集體面前進行介紹、交流、討論自己的想法與發現,更重要的是,拍照為幼兒表達自己的所見提供新途徑,相較于傳統的繪畫、語言表達方式,拍照更適宜于語言表達、繪畫能力發展相對較慢的幼兒,為相對慢的孩子們帶來成就感。因此,照片、視頻作為一種記錄生活及事物變化的方式,符合孩子們的經驗,也便于孩子們操作,更能幫助孩子們的自我表達。總之,拍照、攝像、錄音等新技術媒介的運用,使幼兒的表達方式更加生動、完整,是孩子們學習中寶貴的東西。孩子們的“一百種語言”得以被表達,更凸顯了班本化課程中傾聽幼兒、推動幼兒主動表達的教育觀、課程觀。
3.3 注重多方配合,發揮家長的作用。《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以前的課程實施任務大部分由教師自己完成的,因為都覺得課程內容就是教師為主導的活動。現在幼兒課程實施中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是多方裹挾的活動,老師、家長、幼兒都是課程的實施者、參與者、互動者,在相應領域經驗更豐富的家長、其他班的老師、更多關心我們的人,都可能成為課程實施中的一份子。《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創生課程中,在暢想新園問題時,園長也被拉入課程中,給予孩子支持;在了解建筑知識時,我們的爸爸媽媽也都是訪問的對象,如何推動家長參與,促使家長從旁觀者的角色轉變為課程參與者、共同架構者也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在“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這一創生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幾個建筑師家長的資源,收集各種房子的平面圖。發動家長共同參與“關于蓋新房”的調查問卷活動,親子共同利用各種材料制作幼兒園的新房模型。家長參與到班本化課程實施活動中來,補上了師幼比不足的部分,也更直觀地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等。教師不是班本化課程建構的唯一作用人,家長和幼兒都是班本化課程建構者。作為教師,多形式地推動家長的參與,是發揮家長在班本化課程實施中的育兒作用。家長的有效參與促進其更加理解班本化課程,促使家長更加了解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在孩子的成長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3.4 靈活多樣的課程實施方式。一直以來,集體教學的開展就是我們理解的課程實施;現在,只要孩子在探索與其興趣主題相關的內容,不管是集體教學、區域活動、小組討論還是戶外探索等,都是實施課程的方式。課程無處不在,融入了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實施《幼兒園要蓋新房子啦》班本課程中,幼兒在晨間活動時,可以用紙牌搭建,體驗建筑的樂趣;在談話活動時,大家將一起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歸納,并制作成簡單的思維導圖。在美工區,可以用不同的材料組合,設計自己喜歡的幼兒園;在建構區,可以進行幼兒園的建構,還能設計不同的幼兒園圖紙;在散步時,大家可以觀察交流“幼兒園應該有哪些地方”“設計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
總之,創生課程是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要以幼兒立場,去思考課程、設計課程、完成課程,這也是《指南》所倡導的學習。關注孩子的興趣與需求,在生活中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與資源,采用適宜的方式方法,促進課程的開展與延伸,建構出幼兒為主的豐富多彩的班本課程,這樣的班本課程才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以兒童、關系和環境為主線,讓幼兒活動中交織,促使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