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俠
(亳州學院實驗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多年來我國一直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不僅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質量在不斷提升,越來越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成長規律,教學活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成果越來越鞏固且豐富,涌現出了很多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但另一方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有的教師因此而迷失了方向,對各種策略只是進行淺嘗輒止地摸索,忽視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的基本特質,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能力和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水平是脫鉤的。對于這種情況必須引起重視并盡快扭轉。
從源頭上來看,生活化教學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延伸。生活化教學強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這一點與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從人的認知規律來說,新知的構建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而生活就是社會文化互動發生的最重要、最密集的場景,其所包含的信息內容遠遠不是師生在教室里的簡單互動所能相比的。生活作為一座巨大的寶庫,理應在教學中發揮出足夠的作用。
導入,作為課程學習的敲門磚,在整節課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很多學生都認為數學學習是枯燥的,在反復的計算和思考中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如何讓數學學習有溫度呢?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加入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在上課伊始便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產生學習的情感。小學生的思維需要啟發,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喚醒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這才屬于人的教育,也能夠使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尋找本節課教學重點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在這樣的聯系中找到興趣點和探究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認識鐘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導入,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導入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在上課伊始,教師可以拿幾塊手表,再為學生準備一個大石英掛鐘,讓學生學習有關時間的相關知識:“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鐘表,好不好?你有沒有因不認識鐘表而產生生活困擾呢?”學生都積極回答,而且有的學生已經開始躍躍欲試,想要調試鐘表,教師在每個小組中指導學生,使他們能夠懂得什么是時針、分針和秒針,懂得如何認識時間。這樣的生活化導入不僅為學生學習成效帶來了助力,而且也平添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價值。在導入環節滲透生活理念,不僅能夠給學生親切的感受,還能在這樣的滲透中了解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濫用生活元素,要精準定位,力求可以收到實效。
在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練習是讓師生都感到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想要讓學生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必然需要一定的重復練習,但傳統的直接給出大量習題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聊,有的學生會因為缺少興趣而敷衍了事。這種情況造成教師很難判斷學生的真實水平,比如練習中出現了錯誤到底是因為沒有理解知識,還是沒有去用心的完成?如果能夠在練習中靈活加入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能夠較好地解決類似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相應練習,而不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獲得更好的知識鞏固效果。
以上提到的都是生活化教學的一些具體策略,是引入生活化場景,但并沒有落實到生活中去。而因為缺少這樣一個落實的過程,所以學生還是會感覺到缺少一種“真實感”,覺得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生活之間仍然隔著一層距離。為了突破這個距離,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給學生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而且這些活動本身應該是有生活上的意義的,而不是教師憑空想象出來,學生卻理解不了的。這樣學生才能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通過經常組織學習活動,學生終會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隨處可見。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頗有必要,而怎樣有效發揮出生活化教學的作用還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廣大同仁要綜合自身條件多加實踐,總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和一般規律。只要能夠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時刻注意聯系學生的具體生活和成長需求,生活化教學一定能夠在小學數學課堂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