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娟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花城小學 湖南 長沙 410005)
學具是輔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工具,由于數學知識抽象難懂,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引入學具實施數學教學有助于化抽象為形象,化煩瑣為簡單,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知數學知識原理.以下是筆者對此問題的幾點探究,僅供參考。
1.1 遵循簡單實用原則。教師在應用自制學具時,不能過于追求學具的精美性和復雜性,而是要明確教學目標,用學具化抽象為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比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幾張廢舊紙板和小剪刀,然后在課堂上用剪刀將舊紙板隨意剪取幾個角,再將剪下來的角進行大小比較。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比一比,從中體會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將兩個角的頂點對齊,讓兩個角的其中一邊相互重合,然后對比角的另外一邊即可。
1.2 遵循針對性原則。使用學具和自制學具是一樣的,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應用學具,這樣才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實現對學具的合理運用,提高教學效率。至于學具的外觀是否精美、材質是否上乘等都是次要的。
1.3 遵循學生參與原則。制作應用學具的目的在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制作和應用學具重在讓學生主動參與。作為數學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親手制作更多的學具,并在制作學具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概念和理論知識的來龍去脈。
2.1 利用學具制作應用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思維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對于復雜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否則,即使花費大力氣在教學方面,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教師可以借助自制實驗教具來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小算盤”,課前先給學生布置收集制作小算盤的材料的任務:20個小珠子、“目”字形的鐵絲框架,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制作,先將20個小珠子平分成四組,并用彩筆給這些珠子涂上不同的顏色,如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然后將每種顏色的珠子穿到四根小柱子上,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小算盤.由于這樣的算盤顏色艷麗,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了四種數位,所以學生能夠很快掌握算盤的使用方法.通過學生自制算盤,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動手積極性,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使用自己制作的算盤。
2.2 利用學具化抽象為形象實施教學。小學生往往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在學習數學概念時,總會感到力不從心.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學具,進行簡單的實踐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從事物表象中抽象出事物本質,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例如,在教學“平均數”這一概念時,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給學生出示6個蘋果,讓學生將其分為兩份,學生通過動手最終得出如下結果:第一種,一份是1個,另一份是5個;第二種,一份是2個,另一份是4個;第三種,一份是3個,另一份也是3個.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第三種分法與前兩種分法有什么不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第三種分法兩份得到的數量一樣多,然后自然引出平均數的概念。由此可見,通過“分、擺、看、說”等一系列活動,可以將原本抽象的平均數概念變得生動形象,引導學生從中感悟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力,真正達到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
2.3 利用數學學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教育是學生人生的開啟之旅,新課標教學理念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注入新鮮活力.這樣的理念具有戰術性和指向性,應成為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構建和諧愉悅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2.4 利用數學學具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以文字形式直接呈現的是數學基礎知識,反映了知識之間的縱向聯系,是一條明線;而反映知識之間橫向聯系的是數學思想方法,需要經過分析、思考、提煉才能獲得,這是一條暗線.只有堅持兩條線共同發展,才能更好地突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比較多樣,有數形結合法、思想變換法、對應集合法、分析轉化法、綜合歸納法等。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整合充分表明,利用豐富多樣的學具資源實施數學教學,可以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促進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滲透,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學具,可以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讓實踐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正確操作學具,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做”,在做中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