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鋒
(廣西北流市清灣鎮初級中學 廣西 北流 537426)
現如今,教學的開展要求以緊扣課程標準為基礎,教學安排與工作重點圍繞課程大綱,以及體現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這無形之中給教師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學生的主體優勢如何在歷史課堂得到發揮,如何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自我積極性,這是歷史教師們所要思考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呈現是多面的、客觀立體的,其場面性與情節性都在向我們描述國家民族的文明、發展中的苦難與輝煌,之中值得深刻思考的感悟,都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展示,讓學生切身實際地去思考、體會。那么,如何維持歷史課堂教學的高質量,使學生明其中之理、啟智慧之智,這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所要探索與實踐的方面。
初中階段的歷史課本只是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的簡述,幾本薄薄的教材無法濃縮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足跡,陳舊呆板、以教材為教學重點的傳統教學模式,也無法幫助學生拓展更多的歷史知識內容。學習歷史不應是死記硬背事件名稱、發生的背景、時間等知識,而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閱讀意識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積累沉淀經驗,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這有利于歷史的教學課堂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以此作為知識向外延伸與拓展的驅動力,自主閱讀歷史書籍和相關文獻,促進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自我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學會串聯所學知識、理清知識脈絡,更好地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有助于學生懂得自我思考、善于自主獨立思考。現在的普遍現象為學生在閱讀課本后幾乎一問三不知,歷史教師要抓住課堂優化反思的點,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發揮歷史教學最本質的意義。
2.1 反思優化,革新教學模式與理念。歷史是一門記錄與反映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學科,其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塑造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就是了解人類發展的進程,并在學習之中完善自身知識偏差和片面的思維觀點,明確歷史發展中人類、自然、社會的變化與關系,樹立正確且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自身人文素養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意識,從而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總而言之,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的教學中,要善于反思優化,不斷更新教學歷史理念與模式,讓傳統的教學不再掌控著教學進程和形式,緊跟現代化教學的腳步,從轉變單一、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入手,保持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例如,在學習《古代歐洲文明》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事先整合知識框架,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內容的排版、先后順序等,制作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課件,生動化、直觀化知識內容,讓學生觀看視頻與問題思考相結合,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意識。
2.2 以歷史人物為教學主線,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在初中歷史的教材中,會涉及與此背景相關的典型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背后的人生經歷反映著所處的時代背景,但課本中的介紹也只是幾段淺淺文字的總結,無法進行深入的了解。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以歷史人物為教學主線,讓其作為媒介引出教學的內容。這不僅是對教學形式的創新,還可讓學生透過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看到所處時代的現象和本質,增強歷史學習的生動性與多向性,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沉浸在歷史學習之中,在了解歷史英雄人物過程中受到人文的熏陶。例如,在學習《探尋新航路》這—課時,教師根據所教授的內容,就可為學生講述哥倫布的故事,用故事作為教學進行的主線,找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可從哥倫布這一人物探索出相應的歷史時期背景、原因、條件等,并在獨立思考和探索分析中尋找答案,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
2.3 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要基于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讓學生只是純粹地記憶歷史知識未能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史學研究成果總是日新月異,課本內容更新間隔較長,教師可多關注與教學相關的研究成果,將其引入教學實踐中。初中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性階段,教師資料的選取要避免一些爭議較大的學術成果,以免讓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教師要在不影響教學進度完成的基礎之上,將史學研究成果適度講解,豐富課堂內容。史學資料的擴充能讓學生樹立自主閱讀的意識,提升自身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
歷史不僅能明理啟智,更是知識與智慧。歷史教學就是在不斷革新探索中尋求最優方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全局歷史觀。探尋有效的歷史教學方法,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是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的責任,也是每一位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