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文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第三中學 江西 宜春 336100)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傳播,人們對初中生的體育學習和身體健康也逐漸的重視起來,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出來,切實發揮其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運動習慣的作用,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長久以來,初中體育教學沒有受到重視,學生將其作為放松學習壓力的地方,學習態度散漫、訓練時不認真,自然難以從中獲得身體素質的提升。教師因為體育學科在教學體系中的邊緣地位,課程經常被其他教師占用,在教學時也逐漸放松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對學生的散漫表現毫不在意,甚至主動將課堂時間留給同學們玩樂,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對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因此,為了切實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和學生應該正確的認識到初中體育的教育目的,其中教師要認清自身肩負的責任,端正教學態度,讓課堂教學回歸正軌,學生要看到體育課堂對自身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認真學習運動理論和技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主動投入到體育的學習之中[1]。在轉變對體育課堂認識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肩負起責任,利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初中體育的教育目的,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監督學生開展體育鍛煉,逐漸提升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可以向他們宣導健康的重要性,讓他們學會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愛生命,避免他們做出一些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還應該為同學們傳授一些鍛煉身體的實用技巧,培養他們正確鍛煉的意識,避免他們盲目練習給自己造成傷害。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同學們在上體育課時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自覺練習運動技能,從中獲得身體素質的提升,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初中課程體系中,文化類的課程較多,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體育課注重于運動技能的訓練,需要學生記憶和背誦的知識十分稀少,這就導致他們十分喜歡上體育課,希望在自由活動的時間放松自己。體育教師要抓住本學科的這個有點,將理論知識的教學和運動技能的訓練融合在一起,通過擴展教學內容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保持學習興趣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切實地增強其身體素質。教師要科學設置教學環節,將理論知識的講解盡可能地放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突出體育課的優勢,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運動的知識和技巧[2]。僅依靠教材內容來訓練初中生,對于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適當的擴展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進而更好地開展體育活動,促進其身體素質的提升。教師可以為同學們提供更多的運動項目供他們自由選擇,不應該局限于教材,要讓他們從豐富的運動項目中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內容,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和練習之中,在課外時間也能夠自覺進行身體鍛煉,培養其良好的運動習慣和興趣愛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指導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初中體育教師應該正確理解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想切實地提升教學有效性,還需要教師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引導初中生投入到學習和訓練之中,而不是放任他們自由活動。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授課能力和專業素養,深入的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教學目標,了解同學們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和成長需求,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方式,為他們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提升課堂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讓他們主動投入進來[3]。教師可以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來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如運用游戲教學法,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小游戲,將運動技能的訓練融入其中,同學們自然愿意做游戲,在這樣的環節就能充分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也不能盲目地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在創新和優化教學方式時需要結合現實的教學情況,設計出更適合本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法。在課堂實踐中,教師不能為了追求形式的多樣和創新而拋棄實際,應該給學生留下發展個人特長時間,促進其個性化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地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除了課堂中的活動,教師還要引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的運動知識和技能,自覺鍛煉身體、練習技巧,將體育教育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學科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和運動習慣的培養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指導,結合現實情況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努力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和專業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育教育目的,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擴展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日常運動習慣的培養,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