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兵
(江蘇省南通市唐閘小學校 江蘇 南通 226000)
前蘇聯教育家斯托里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數學語言中包含了文字語言、符號語言以及圖形語言三種形式,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是數學的基石,需要將數學語言進行轉換,才能厘清其中的關系,找到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數學閱讀素養,指導學生不斷優化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感受數學閱讀的獨特魅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的主要推動力,只有充分激發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激活閱讀意識,才能從機械閱讀向閱讀理解轉化,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大量的思維活動。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興趣,以三年級“年、月、日”這課教學為例,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三年級的小明是2月29號出生的,他說只過了兩次生日,你猜小明說的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么小明是那年出生的呢?利用小學生對過生日的興趣和帶有懸念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對題目信息的閱讀興趣,進而積極的思考題目給出的所有信息,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探求問題的答案,從而跟隨老師的引導理解并掌握了關于平年、閏年的知識內容,發現了一年中2月的特殊性,從而找到了這道問題的解題思路。[1]
在數學閱讀中學生不僅要能夠讀懂題,更要會讀題,準確的把握數學語言,同時找到題目里隱藏在語言描述中的各種信息,這樣才能快速地梳理出題目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厘清其中蘊含的邏輯關系,為學生開展下一步的解題做好準備。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傳授數學閱讀技巧,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如何尋找信息間的內在聯系,快速抓住題目中透露出的核心信息,進而精準的理解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待答的問題。其次,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閱讀中要學習如何找準題目信息中的中心詞,從細節角度梳理題目中的邏輯關系,使原本隱藏于文字描述中的隱性信息顯露出來,從而在讀懂題的同時理解數學語言的內涵。
比如小學階段學習“相遇問題”“植樹問題”時,老師可以通過題目細節信息的變化來傳授學生閱讀技巧,使學會將文字描述與數學語言結合起來去閱讀,在粗讀、細讀、勾畫中學生準確找到題目中數學語言與數量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植樹問題:在一條長300米的公路上種植白楊,每個5米種一棵,路的頭尾不種樹,那么一共能夠種植多少棵?在一個周長為300米的長方形廣場周邊種樹,每隔5米種一棵,廣場4個角不種樹,一共需要種植多少棵樹?上述兩個問題題目信息非常相似,學生在閱讀中受經驗的影響,往往很自然的采用了相同的計算思路,而忽略題目中隱含的細節信息,造成錯誤的解答結果。老師可以傳授學生圖形結合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來找到題目中隱含的信息,并在題目信息中勾畫出重點句子,從簡單的題目中掌握了數學閱讀技巧,快速的完成了上述題目的計算。
在小學生數學閱讀過程中包含了“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很多學生在讀題時看似讀懂了,在解題時卻又出現了思維混亂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的數學閱讀素養的缺乏,學生僅會輸入卻無法做到準確輸出,導致閱讀能力不理想。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讀說訓練來鍛煉學生的思維的靈活度,促使學生進入深度閱讀,從而達到以說促讀的教學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素養。以“乘法”教學中“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數學練習為例,老師為學生設計了一組容易出錯的題目,引導學生不直接進行筆算,而是采用說題的方式進行閱讀訓練。(80-8)×125;35×(20-2),使學生在面對數學題目時學會邊讀邊想,怎么想就怎么說,在說的同時對照題目進行再次深入讀題,使學生將數學語言內化為讀題技巧,從而促進了學生數學閱讀素養的提升。
在小學生數學閱讀過程中,聯想和想象能力也是尤為重要的,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描述在腦海中建立起生動直觀的表像,從而更加快速準確地讀懂題目信息,找到思維方向。比如學習“平移和旋轉”這課時,為了使學生建立起平移和旋轉的空間概念,老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為學生動態展示,并引導學生同步進行聯想,使學生將抽象的圖形運動與腦海中的動態移動圖形一一對應起來,建立起空間觀念,進而在數學閱讀中學會了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化抽象為具體的閱讀方法,提升了自身的數學閱讀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素養是一個長期的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激發閱讀興趣、傳授閱讀技巧、開展閱讀訓練、培養聯想能力等一系列教學設計來全面地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實現小學生閱讀素養和解題能力的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