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秀
(福建省建甌市第一小學 福建 建甌 353100)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教育的推進,小學英語教學也在悄然變化。大家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小學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小學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而不再是培養“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為此,在英語教學中,本人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適時、適度地運用信息技術,用心架設各種“靈動之橋”,提高英語教學實效,對全體學生進行靈活、機動的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培養小學生的英語素養。
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利用網絡資源,積極準備好課件,同時結合運用其它各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參與游戲和教學活動,從中獲得英語知識,在課堂上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考慮到這項游戲或教學活動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否在最大層面上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比如,本人經常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有趣的英語情景劇、英語故事、英語歌曲、英語電影等,激發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學生們勇于開口說英語。為了能讓更多學生上臺說英語,每節課前本人要求學生們輪流到講臺上嘗試“Speak English as You Wish”,即“隨心所欲說英語”,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意愿,自由選擇表現的內容、形式和伙伴,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這一方式深受同學們的認可和喜愛,為了能在大家面前展現更佳的英語風采,學生們都主動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由于教學時間緊,有些同學還可以利用在家時間,拍攝視頻,上交作品,同樣可以展示自己的英語風采。
在課堂中,本人還結合教學內容PPT,常常開展各種小活動,或唱歌、或游戲、或chant、或畫畫、或比賽、或表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有了“動”的時空;在練習和反饋環節中,本人經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其中“小考官考試”的合作方式從最大層面上做到面向全體,尤其關注了“后進生”。“小考官考試”的規則如下:每組在學生自愿舉手后,由老師選一名學生擔任考官,考官有權力按老師布置的任務去考本小組外的任何一個小組的任意一個同學,被考的同學順利過關的給小組加5分,反之倒扣5分,往往被考的都是各小組中的“后進生”,為了獲得成功,在合作練習時,各小組成員都會聽從小組長的安排,每個學生都積極準備,尤其對“后進生”進行了“一對一”的指導,當“后進生”順利過關或表現出色時,全組同學都會為其響起熱烈的掌聲,其它組的同學也會投來贊許的目光,偶爾失敗時小組的同學也會發揮“冠軍組”應有的風范,鼓勵他們,爭取下一次的成功,從而吸引各層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積極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逐步提高聽說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積極地運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構建學習和展示英語的平臺。比如,建立班級英語微信學習群和“班級小管家”,鼓勵學生們每天及時接收學習群里的學習任務,并積極完成作業,讓學生們每天以打卡的方式及時展示英語聽、讀、說的風采,在日積月累中提升英語聽說能力。
通過微信群,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更加緊密,配合更到位。在家長的配合和監督下,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閩教英語”、“一起作業”以及其它一些優秀的學習平臺資源,及時鞏固學校的同步教材知識,同時又可以學習課外的英語知識,拓寬學習眼界。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國際互聯網與外國人直接交流,或者通過網絡跟外教學習英語。總之,教師要與家長配合,用心教育學生,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通過各種網絡渠道,讓學生們了解中、外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認同中外優秀文化,在汲取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跨文化認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人文修養,學會思考、學會判斷,不斷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和思維品質。
學習能力主要是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正確的學習方法則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對學好英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而同齡伙伴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榜樣之一。那么如何運用學習資源,以同伴互助為“橋”,培養學習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在本人的指引下,經過“雙向選擇”,每個“后進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小老師”。“小老師”利用課余時間,檢查他們的家庭作業,及時幫“后進生”補缺補漏,并用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鼓勵“后進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和復習,比如利用配套光盤,或“一起作業”、“閩教學習”等相關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聽、讀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小老師”會把“后進生”完成的情況記錄下來,定期匯報給教師,遇到解決不了的矛盾沖突時也會及時找教師幫忙,這樣“小老師”會彌補了教師精力有限的缺陷,讓“后進生”在平日中就減少問題和挫折。同時作為“小老師”的優等生不僅自己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嘗到了助人為樂的成就感。可謂是在結對互助的過程中,學生們互相促進,不斷培養了學習能力。
其次,在進行課文單元復習時,本人還會開展“同步走”活動,要求“同步走”的成員(一般4-6人)利用課余時間,一齊進行互助學習,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某項任務。當在反饋時,完成好的任意一組“同步走”的成員,每人都可以得到1個“積分”獎勵,反之未過關的將一起受到“懲罰”,以此激發學生們利用好學習資源,發揮團隊精神,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最后,在運用網絡學習資源時,為了讓學生們對英語有持續的興趣,堅持每日“打卡”學習,必須要不斷給其“動力”,培養他們堅強的學習意志,在日積月累中提高學習能力,為此,本人還根據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愛挑戰等心理年齡特點,在所教班級中推行了一項學期作業:“聽讀英語,挑戰28”。據說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們若堅持連續21天不間斷地重復做一件事情,那他就會使這個行為鞏固變成一種新的習慣,那如果學生們能堅持每天聽讀英語,連續堅持“挑戰28”,他們不就可以養成一種良好的英語聽讀習慣嗎?當本人向學生們發起驗證科學家這個論斷時,得到了所教班級學生的極力擁護。為了讓活動能更加順利的開展,在每個學期初,本人就在家長會上告知全體家長“聽讀英語,挑戰28”這項活動的要求和獎勵機制,呼吁家長們積極配合,同時當學生每過一關,本人就會給予學生獎勵,并通過短信平臺或微信,發祝賀短信給其家長,且定期在班上和家長會上表揚過關的同學,讓同學們互相激勵,把“眾生效應”的功效發揮到極致。
總而言之,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在互助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促進,不斷培養學習能力。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發展形勢,英語教師們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信息化技術教育,積極探索和實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適度地運用信息技術,因材施教,這樣一定能夠不斷提高英語教學實效,讓學生們不斷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不斷提高英語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