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云鳳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洛塘中學 甘肅 隴南 746052)
中學地理中涉及的諸如地貌、氣象、洋流、季風等知識都比較抽象,卻在現實生活中又比較常見。而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則可以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逐步提升綜合素養提供助力。而且,中學地理中所滲透的諸多人文性、環境性、民俗性知識,對于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有著更為顯著的作用。
教師在開展中學地理教學實踐時,可以以生活化教學為載體,將諸多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教學內容轉換為更為具體、真實、直觀的生活化教學素材,組織學生在積極參與、充分融入中不斷提升其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促使學生在探究、研討、分析、實踐、應用中激活其審美判斷意識。一是通過對生活化游戲的應用,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將具體地理知識、復雜地理問題融合至有趣、生動的生活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感知地理學習的快樂與美好,以切實增強其理解力、思維力、審美力、判斷力。二是通過對生活化故事的融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將針對性地理小故事、民間小傳說、地域小風情等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傾聽故事的同時于潛移默化之間得到感染與熏陶,獲得審美判斷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例如,在開展“地域風情”類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家鄉帶有鄉土氣息的游戲素材,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觀摩家鄉的自然風光,并設計以“美化家鄉”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刺激下獲得審美判斷能力的充分激活,使諸如生態環保理念、鄉土地理意識等深入滲透至學生認知視域。
教師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通過對諸多生活資源和道具的充分借用,可以讓學生在更為直觀、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內學習地理知識,認識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既提升了初中地理教學的效率,又實現了對于知識內容的遷移與延展。因此,教師可以以利用生活化資源為驅動,強化對學生審美判斷夙愿的充分釋放。一是加強對諸多鄉土資源的開掘。讓學生在學習、了解當地自然特性,地域人文事物的過程中,就對應的土壤、水資源、風俗人情等知識獲得深刻理解與成分學習,在分析、判別、學習中滿足其審美判斷夙愿。二是加強對諸多生活道具的使用。讓學生在諸如電子地圖、多媒體設備、網絡工具等道具驅動下,就中學地理中涉及的地圖、地形、地貌、地質等知識開展學習,以切實增強教學效率,充分滿足學生的審美判斷夙愿。例如,在開展與“水資源”有關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就“水資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關系、作用等問題開展探究,從水質水源、降水分布等入手,以引導學生就比較抽象的知識進行直觀化學習、理解,切實激發學生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達到滿足學生審美判斷夙愿的目的。
針對中學地理的特性,教師可以通過對諸多鮮活性生活場景的融入,設計出比較具體、有趣、形象的教學問題,并將其與生活現實密切關聯起來,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地理現象的分析、具體地理知識的解析、復雜地理問題的解答,用所學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分析生活現象,在生活與地理的轉換中開展學習。這一教學過程的創新,既更好關聯了生活現實,又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判斷能力,讓學生在分析與探究中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認知遷移。例如,針對一座城市的道路規劃和綠化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引入對應生活場景,組織學生在探究與感知中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與審美判斷能力的增強。
總之,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人們的審美判斷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以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為輔助,加強對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充分培養,既符合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性,又順應中學地理教學導向,而且對于學生視域的開闊、教學效能的提升,都有著更為積極且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指導時,應該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多融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契合、有關聯的生活化素材、案例、資源等,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生活美好中學習地理知識、提升判斷能力,使生活化教學更好作用于中學地理教學發展,更好服務于學生審美判斷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