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媛媛
(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 江蘇 南通 226000)
數學屬于理科性范疇,其知識內容存在理論性、概念性以及抽象性等特點[1]。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一方面,學生學習過程都是與一些數字與符號打交道,難免會感到枯燥與乏味。另一方面,教師習慣于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不到體現,自身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發揮,進而導致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難以實現新的發展與突破。將表現性評價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改變上述現象,其可以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一些具體化的情景任務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非常適合當今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有利于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高效性。
表現性評價是運用表現性任務來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開發、設計表現性任務是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關鍵。表現性任務是具有一定情境的,任務的核心與真實的生活相聯系是“具體的、巧妙設計情境的任務或活動”[2]。其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方面任務需要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任務應當對學生有吸引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1 明確培養綜合能力的任務目標。傳統的評價方式基本以試題編制為主,都是從學科的知識體系角度出發,設計出一些選擇、填空、判斷以及應用等題目,這種評價方式往往只能評判出學生對于該學科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卻難以考量出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因此,在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先確立好任務活動的目標,然后以任務為中心對活動的流程與步驟進行精心設計,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整體性綜合評價提供有效的證據支撐。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利用“廢品回收”為主題進行任務設計,不僅可以考察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生活應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告知學生需要為班級的春游活動積攢500元資金,學生可以將家中近一周賣廢品的錢集中起來。然后,教師將每種廢品的單價信息如舊報紙(1.2元/斤)、紙箱(1元/斤)、易拉罐(1元/個)、汽水瓶(0.3元/個)等下發給學生,讓其按照表格中的信息統計自己家中每周的廢品數量,再將所有學生統計的結果進行相加,進而統計出最終的資金數量。在這種表現性任務中,學生自身的加減乘除運算可以得到鍛煉,學生們為了集體完成任務目標必定會開展緊密的交流與溝通。與此同時,學生在售賣廢品過程中,其自身的生活實踐能力也能得到培養。
2.2 采用科學合理的活動表現類型。表現性評價類型方面有口頭、書面以及演示三種形式[3],其中口頭形式中包含演講、報告、討論等等,書面形式包含分析、日記、信件以及計劃等等。演示形式中有示范、展覽、圖畫等等。事實上,要想使用一種形式對任務目標進行科學評價是難以做到的,在每個表現性任務中都應當有兩個甚至更多的表現類型出現,這樣可以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更加全面、科學的評價。例如,在“你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任務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用筆寫一寫自己對此任務的看法或者操作安排;然后,學生需要圍繞著任務主題進行描述、證實或者與其他同學之間進行討論。最后,學生可以利用表格、圖表或者示意圖等方式將自己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情況呈現出來,也可以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任務成果,供其他學生以及老師進行點評。
2.3 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分標準體系。要想發揮出表現性任務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構建一個科學而完善的評分標準體系,其應當比傳統測試評分標準更加復雜化、系統化以及開放化,進而才能對學生做出更加全面的能力測評。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著手:首先,學生的表現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是否將任務活動成功完成;其次,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是否運用了合理、正確的方法以及技巧,是否有所突破與創新;第三,學生呈現出的任務結果中所運用的信息、觀點以及思想是否正確;另外,學生在任務中表現出來的專業化程度以及對知識的運用熟練程度等等。當學生完成了評價性任務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以及其作品完成情況進行逐項評價,將學生的優缺點暴露出來,引導學生采取針對性措施來不斷完善自己。
綜上所述,表現性評價是對傳統教學評價的一種改進與創新,將其引用至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客觀反映學生的能力素養以及為教師教學工作開展提供方向指導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學工作者們應當清楚認識到表現性評價的作用,通過明確培養綜合能力的任務目標;采用科學合理的活動表現類型;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分標準體系等方面來對評價任務進行設計、實施,必定可以實現數學課堂的“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