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明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08)
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下學科教學的目標和價值追求.而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習得方法、領悟學科的思想和價值、形成學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則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學科思想方法是指能夠反映學科知識本質、學科思維特點和學科學習規律,對分支學科發展和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觀念、思想和方法。[1]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領悟思想方法,學會用物理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學習,提升思維品質,領悟學科的精髓實質,形成物理觀念,發展核心素養。
相比于初中的物理知識,高中的物理難度比較大,而且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學生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更好地去思考問題,而且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的內容都比較系統和抽象,學生學習的效率不高,這也進一步影響了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老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正確地學習物理知識,而且也要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對學生以后的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斷地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當前的物理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選擇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單調,整個教學氣氛過于沉悶,課堂的教學效率不夠高,而且老師也很難積極的發揮出自己地教學價值。總而言之,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老師一定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升級,不斷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2.1 巧設導入環節,激發學習興趣。從物理學科課堂教學導入方式出發,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由主導者轉向引導者,依據學生的個性特質與物理基礎來進行問題的導入,并通過呈現多樣化的問題情景,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激發學生們分析與探索問題的熱情與動機,還能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獨特的學習體驗。師要認識到學生從物理學科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問題化情景的導入要密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聯系教材與學生內心需求來導入新課情景,運用生活化情景與啟發性語言來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對課程內容有正確的把握,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掌握知識中形成科學思維,通過帶領學生分析情景中的問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情景中,進一步提高導入環節的吸引力,創設出符合師生需求的高效課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選取實驗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視頻導入法,例如,在講解摩擦力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呈現出家中裝滿大米的塑料瓶一圖,并引導他們思考若在其中插入一根木棍,木棍能否與整個塑料瓶一起運動。在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后,帶領他們一同觀看具體的實驗視頻,這時需要教師與學生一同總結與分析實驗現象,并設置類似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動手實驗將交錯相疊的兩本教材分開,學生們都表示難以完成,這時教師就可圍繞問題引導學生依據體驗進行思考,使他們自覺尋找實驗與教學內容間的關聯。
2.2 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助于改善傳統的物理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前可以為學生發放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掌握本節課的主要知識,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料,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物理知識來創設情境,利用圖片視頻展現一些物理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吸收,發散物理思維,構建物理模型,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中進行思考討論,逐步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高效的滲透核心素養,開展探究性學習。學生們的思想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通過交流探討,能夠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并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敢于想象和思考,實現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2.3 組織各種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物理知識課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就必須重視實驗部分,多組織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引導學生分析相關的物理現象,提高學生的物理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物理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程內容,組織各種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了解相關現象,提高學生對相關物理原理的認識。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課程中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器材準備,如計數器、橡皮、紙片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重物自由落體的規律分析和實驗,比如用紙片和橡皮擦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根據計數器進行記錄,讓學生分析物體自由落體快慢與質量大小有怎樣的聯系?然后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和總結,將各個小組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結論猜想進行歸納,從而引入課堂內容,讓學生進行對課程知識的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需要我們適應新的教學需要,根據物理教學要求創新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可以進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