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玲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石井街中心幼兒園 廣東 廣州 510430)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考慮,大多數的兒童是喜歡戶外時光活動,這一切都源于孩子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會探索大自然在質地、聲音、顏色、以及模式上無限的多樣性,為此我們提出讓“大自然成為我們的課堂”!擷取大自然的豐富資源,引領孩子走進戶外,從探索實踐中培養觀察力、注意力和辨識的能力,提升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孩子們大多數經驗與信息的獲得都是通過游戲而來,就是說:玩中學!在自然的環境下,利用自然物開展自然游戲,打開我們的五感七覺,鍛煉兒童敏銳的觀察力,提升兒童協調能力和鍛煉體格。那么,如何通過“玩?!钡挠螒蛐问?,在自然中完全投入的、心無雜念的“深度玩耍”,深入地對自己、對他人和對世界的全新認知并建立聯結?這種全新的認知不僅可以改善我們的心境和視野,更能引導觀念和行為的改變。因此,在日常幼兒活動中通過深度的自然游戲開啟創造力的秘密,自然游戲在幼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及在幼兒活動中開展自然游戲的方法如下:
有研究顯示,學習具有“情景性”,也就是說,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的情緒會和學習到的知識一起打包儲存,當需要提取過去某個知識時,當時學習的情緒情感也會一并浮現,這是多么美好的體驗,為此,設計與自我聯結的自然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認識自我,建立與自我的聯結,與自然聯結,在這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開始,孩子為自己命名。我喜歡帶班上的孩子到室外開展活動,每當我在班上宣布:“走!我們出去玩!”孩子們總是充滿興奮和期待地齊聲回應:“耶!”然后就一溜煙地拔腿奔向戶外。在戶外走走停停,撿落葉翻小石頭……戶外的課堂,我們有個“秘密的”約定:戶外時請叫我自然名!這是孩子們自己給自己的命名!在他們開展過一連串的自然體驗后,孩子們會提出:夜鶯唱歌真好聽,我也想歌唱得好聽,我可以改名叫“夜鶯”嗎?“奶奶說我圓嘟嘟,我是海豹!”“我叫百香果,因為我喜歡吃百香果!”……就這樣,孩子們根據自己所喜好的自然生物或者自己的生命特質、特殊才能,甚至是對自己的期望來為自己取一個別具意義的名字。從命名情況中看出,小班的孩子命名較簡單,以小動物為多,如:小短貓、狗狗等;中班的孩子自我意識感強烈,以恐龍或小昆蟲命名為多,這與他們的閱讀量有關;而大班的孩子能力較強,認知面廣,所起名字都是英雄的形象:啄木鳥、孫悟空(猴子)……孩子們在為自己命名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有為自己感到自豪的自信!想象的過程也是與自然聯結的過程。給自己命名,這過程中孩子們需要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而得到命名,這是一個充滿愉悅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過程,充滿自信的孩子對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這是良好學習品格的表現。
平日里我們總是習慣用眼睛來觀察,以目光與事物之間接觸。如果我們放棄使用眼睛,就會發現一向被我們忽略的種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讓探索活動變得多維度,幼兒對事物的感知更豐富。自然游戲就是讓我們愉快地進行探索活動的載體,在自然觀察中,與身體(五感)聯結,銳化各個感官,讓身心愉悅。
2.1 視覺體驗:眼見為憑。自然觀察,“觀”與“察”,都是“看”的意思,但看什么?如何看?就是有學問了。人是視覺動物,我們用眼睛觀察生命的變化,所以無論外形、顏色、大小、還有行為,都是自然觀察的焦點,也是輔助我們認識大自然的重要資料。在幼兒園的果園區,不同種類的果樹在不同的季節總能吸引鳥兒來做客,這給我們提供近距離觀察的便利,于是我們的“自然狗仔隊”成立了!我們在果園里找個安全的、隱蔽的位置暗中靜靜地觀察。有鳥!從它的外型開始觀察,這鳥有多大?沒有具體的數據就找個物體比較一下吧(比我的拳頭大、像我的臉一樣大、像個饅頭一樣大!……)它的體型像什么?(長得胖的、瘦的、脖子短的……)它的喙是什么形狀?(討論:這樣的喙部方便吃什么食物?)是大長腿嗎?用什么方法可以量出它的腿長嗎?身體的形態、尾巴的樣子,再看看它身上羽毛的顏色、頭、胸、腹、尾,從形態和顏色來認識種類:你能確定它的名字嗎?最后看看它在干什么?(吃東西?洗澡?還是唱歌?)把行為記錄下來,就是我們的觀察記錄,小、中班的觀察記錄往往是以集體的形式完成,孩子們都積極地把自己的發現要求記錄上,結果多數是通過與同伴討論而來。而大班的孩子更愿意自己完成自己的觀察記錄,并為自己獨一無二的觀察記錄而感到自豪,而且自信地與同伴交流分享。無論是怎樣的記錄方式,游戲探索式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先“觀”再到“察”,漸進探索,隨著能力的發展,自然游戲的品質也會跟著提升,不僅好玩,更具意義。
2.2 味覺體驗:自然的味道。自然觀察,除了用眼睛來體驗大自然,還用什么感官來體驗大自然呢?著名生態攝影家徐仁修先生曾在一次演講里提到:華人總是最常用“味覺”體驗大自然!的確,味覺就是我們最常用來體驗大自然的感官!特別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最先認知這個世界的行為就是通過“嘴”來進行的,每次進行自然觀察時他們問得最多的話就是:這可以吃嗎?(但大自然是潛藏危機的,不要隨意放嘴里嘗試!)在這一項里,我們用的方式是回憶式的自然游戲:讓幼兒根據味覺卡回憶自己吃過的食物,并記下各種味道的代表。最后結果,幼兒對這個印象最深,討論最熱烈。
2.3 觸覺體驗:touch自然。孩子們都習慣直觀思維,當眼睛被蒙上時,手部的觸摸就代替了眼睛,這是一種迥然不同的體驗。這touch自然游戲中,我讓大家圍城半弧形,將事先在活動場地收集到的自然物放至他們的手上,讓大家觸摸和感受自然物的質感、溫度。這是個需要耐心細心的過程,只要用心去體驗,都有不同的觸覺感受。因為他們的眼睛沒有參與探索過程,那么對其他的感官就有更高的要求,如:手觸摸在鍛煉孩子敏感度的同時也開啟其他感官的鍛煉,更是需要大腦的分析配合,鍛煉幼兒在這游戲過程中有足夠的耐心,靜下心來完成挑戰。游戲剛開始時,我們是選用對比明顯的物品進行挑戰,如軟硬分明的石頭和海綿、形狀明顯的正方體和球體、干與濕的毛巾等等,從簡單的辨別開始逐步縮短差距,不斷銳化孩子的觸覺,讓孩子在touch自然的游戲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2.4 嗅覺體驗:做個好鼻師。帶幼兒在園區觀察時,我隨手拔了一把魚腥草給大家觀察,濃烈的氣味立馬給他們避之不及,后來提起魚腥草的時候,他們馬上有反應,這是氣味留給他們的記憶。慢慢的,隨著經驗的積累,慢慢發展到大環境的氣味(如果園的、草地的……)到大自然里,只要閉上眼睛,使用嗅覺感官,用心感受自然的“原味”。
在戶外,兒童有著獨特的認知學習能力。通過游戲運動,他們學習了解了各種自然元素(土地、空氣、水、火)和宇宙;通過游戲,他們學習怎樣保護自然,他們有機會進行數學、科學、藝術等活動,并運用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那么,如何在活動中促進深度自然游戲?在日常開展游戲活動中,通過游戲實驗得出促進深度自然游戲的有效辦法:
3.1 與他人一起玩耍。與他人玩耍會使我們凝聚成一體,為了能一起繼續開心玩下去,孩子們自然會相互協調合作,這樣會減少孩子間的矛盾,增強同伴間的協助,獲得交往的愉快體驗。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里不同年齡的孩子呈現的交往能力不一樣,小班的孩子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向同伴提出交往,中大班的孩子則能自如地向同伴發出交往信息,并且能愉快地進行團隊活動。
3.2 運動起來,挑戰自我。身體運動讓人的意識從思緒轉移到身體,讓自己從習慣性的過度思考中平復下來。因為過度思考是游戲精神的最大敵人?;顒娱_展時,讓孩子們自己挑戰一個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如不用任何人工光源,在“穿過隧道”游戲中獨自穿過“暗箱通道”,用自己的感覺去探索腳下向前延伸的道路。這時,孩子們的思緒不再是不由自主的游離,孩子們的感官和動覺能力將持續處于高度敏感狀態,更加努力專注在點上,到最后獲得成功體驗時各感官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3.3 創造新鮮感和臨場感。共享自然的活動通過一些簡單的游戲讓幼兒的覺察力更加敏銳。如在戶外時老師讓孩子畫下自己喜歡的場景、數一數草地上不同顏色深淺的綠色、記錄中午時分大樹的影子、注意聽風的聲音、用彩布條和塑料袋觀察風的速度或風向變化等,這些共享的自然游戲能夠通過轉換視角,讓幼兒體驗到全新的感覺。
3.4 把游戲聚焦在當下切實的體驗上。日常開展自然觀察,自然游戲需要浸潤在其中,注意力越集中,專注的強度越大,參與游戲的幼兒越能收獲更豐富的游戲體驗和效果。
3.5 培養生機活力。一日生活活動中,游戲是主導,對自然游戲至關重要的要素是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探索解決問題。孩子在活動是能夠以原初的創造力、真誠、勇氣、與目標合二為一。
總之,幼兒在自然中玩耍,透過自己主動的選擇,去摸索、操弄自然界中的事物,得到的自然知識是具體的,是和其經驗相結合的,是能夠真正納入認知體系的有意義信息。在此游戲過程中,孩子除了獲得知識、能力之外,他也掌握了學習的自主性,這實際上是一個人終其一生、好學不倦的最大本錢。所以,建議家長們,利用即將到來的假期,讓親子共同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共同品嘗這場探索之旅,為幼兒學習奠定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