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道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官莊民族中學 福建 上杭 364200)
語塊是指單詞與單詞之間的組合,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些詞匯組合因使用頻率高且為大家普遍接受,所以會以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成為一個語言單位存儲于學生的記憶中。在實際應用時,這些詞匯也會以語塊的形式來供人檢索和遷移。語塊的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英語中的固定搭配,比如take up;也有的是約定俗成的表達習慣,比如諺語、俗語等。以上兩種一般不允許任何變化,還有一種語塊比較靈活,多來自于針對特定應用情境對詞匯的總結,比如so far 等。語塊兼具了詞匯和語法兩部分特征,在以語法教學為主流的英語寫作教學中,語塊教學能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豐富其寫作教學手段,使得英語寫作課堂教學的成效得以提升。
1.1 有利于提升英語寫作的流暢性。英語寫作的流暢度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詞匯積累與語法基礎,而語塊作為詞匯與語法融合后形成的整體,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記憶壓力,也能提升其寫作的流暢性。在語塊的輔助下,學生寫作時不必一詞一句臨時組合,只需調用和提取腦海中對語塊的記憶,因此減少了大腦編碼的程序,節省了學生在語言處理方面的時間,使得英語寫作更為流暢。
1.2 有助于增強文章的連貫性。邏輯性與連貫性也是衡量作文質量的重要指標,是對學生語篇組織能力的考查。文章結構、內容銜接等方面的處理,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塊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可作為承上啟下的關聯詞的短語搭配,為學生在寫作時銜接內容、塑造行文結構提供幫助。特別是在文章的開頭、正文、結尾部分有許多慣用句式,以及表示因果、并列、轉折、列舉等邏輯關系時也有常用的關聯詞語,靈活應用語塊能加強學生的語篇組織能力,使得作文讀起來更加自然流暢,文章的邏輯也更為合理。
1.3 有助于提升英語表達的地道性。英語的語法及其背后的思維習慣與中文體系有很大不同,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常常因為對英語思維方式的不適應,而下意識套用漢語的表達習慣,這種現象也叫作母語的負遷移作用[1]。母語負遷移對學生英語表達的地道性有很大阻礙,所謂“中式英語”就是母語負遷移的作用結果。雖然學生在英語的持續學習中積累了大量詞匯,但是由于對英語表達習慣的不適應,在寫作時多數學生仍然覺得困難,寫出來的文章也有些“不倫不類”。對比這種完全依靠詞匯與語法去臨時拼湊的寫作方式,語塊能以整體的形式被直接應用,學生無需再花費時間糾結語塊內部的單詞意義與語法規則,可以直接將其視作一個現成的英語表述單元而應用于寫作中。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學生以漢語思維組織英語語句的情況,減少母語負遷移所帶來的影響。而且許多語塊本身就是英語文化環境下的慣用搭配,將其大量應用于學生的寫作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作文中英語表達的地道性。
2.1 學生表達詞匯貧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匯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往往也會花費較多時間在詞匯的記憶上。然而從英語作文情況來看,詞匯量的匱乏仍是限制學生寫作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這種矛盾產生的根源在于學生的詞匯學習方法上,即注重機械記憶而忽視表達練習。這種學習方法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更擅長英語閱讀,甚至能讀懂一些相對難度較高的語言材料,而在寫作這一以主觀輸出為主的應用中,需要進行詞匯的書面表達時,學生的表現就不夠理想[2]。這主要是因為這種記憶方式是短時記憶,詞匯并沒有經過充分內化和鞏固變為學生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所以也難以達到在任何語境下隨時提取并使用的程度。因為表達詞匯量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會受到很大限制,比如會因為詞匯的缺乏而不得不放棄有深度的觀點,只能轉而使用簡單的詞匯來表達,進而造成詞不達意的情況。而且會使得作文始終在簡單詞匯中打轉,不利于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展現。
2.2 英語思維能力有待提升。受母語負遷移作用的影響,初中階段學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語現象嚴重。中文與英文背后的文化系統與思維習慣是不同的,中文的詞語與英語的詞匯也不是一一對應的。在英語詞匯量不足的情況下,許多學生會借助英語知識與中文系統進行生硬地轉化,比如“大雨”的英語表達應為“heavy rain”,在未了解這一標準翻譯時,許多學生會理所當然地表述為“big rain”,這是學生漢語慣性思維在英語組詞、造句方面的直接影響。在作文的整體語篇組織方面,學生也習慣于先用中文寫好,再逐字逐句翻譯為英語。這種寫作方法使得語篇整體仍保留了明顯的漢語思維痕跡,語句之間的銜接過渡也比較生硬。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這一句的表述為例,如果直接逐字逐句翻譯,大致為“The economy develop quickly, people’s life is higher”,這是典型的漢語思維表達方式,而地道的英語表述應為“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level of people’s life becomes better”,兩者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3.1 立足教材內容,提取重要語塊。語塊教學的關鍵在于擴充學生對語塊的積累,以便于學生在寫作中能夠隨手拈來,而不用再花費時間與腦力去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拼接。在語塊的積累方面,教材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新課標持續推行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材的內容設計越來越注重實用性,內容的場景非常豐富且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在英語語言表達的地道性方面更是無需多言,是學生拓展語塊儲備的重要來源[3]。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完成一般性的教學任務之外,也要注重結合功能話題與應用場景來幫助學生提取和積聚語塊,逐步增加學生的語塊積累與拓展。
在仁愛版九年級上下兩冊英語教材中,分別針對社會發展、環保、文化差異、科技等幾個不同的話題展開了探討,其中有很多是學生在寫作中常會涉及到的方向。以九年級上冊教材中Unit 2 Saving the earth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及教材文本中的重要語塊,比如Chemical 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 the stream(化工廠把廢水倒入河里),The flowers and grass have gone(花草都消失了),It’s difficult for me to breathe(我呼吸困難),make too much noise(發出太多的噪音),can’t bear the environment(忍受不了環境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語塊在環保類作文中能夠為學生的語言組織提供許多便利。教師要引導學生加深對語塊的專門學習,逐步增加學生的語塊積累。
3.2 聚焦語塊應用,設計半開放寫作訓練。對于初次接觸語塊概念的學生而言,如何增強其對語言的理解與應用意識,是教師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推行語塊教學模式的關鍵。許多學生此前并未思考過語塊在寫作中的應用問題,或者是在閱讀教學中積累了不少語塊,但是在寫作過程中的應用能力不足。因此,教師可以專門針對語塊的應用設計半開放式的寫作訓練模式,即以一些語塊作為關鍵詞,讓學生圍繞關鍵詞自行完成作文的語篇構建[4]。這種方式將寫作訓練重點集中于學生對語塊的靈活運用上,學生需根據語塊來排布寫作要點,組織寫作材料,有一定的寫作難度,但是能夠強化學生語塊應用的意識與能力。
仁愛版九年級(上)教材中Unit 3的主題為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這一單元中Topic 3 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板塊也涉及了許多與英語學習相關的語塊,比如be weak in(不擅長),take a deep breath(深呼吸),as long as(只要),communicate with(與...溝通),take part in the English Corner(參加英語角)等。為了強化學生對這部分語塊的應用,教師可以以“我的英語學習建議”為主題設計半開放式作文訓練,讓學生以上述語塊為核心來自行補全寫作要點,將這些語塊流暢而準確地應用于語篇中,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語塊應用能力。
3.3 放眼于社會生活,拓展語塊的積累。近年來,英語作文的考查越來越注重聯系現實生活,這對學生的英語詞匯積累與表達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針對這一趨勢,教師不應將視野集中于對教材文本的深挖中,也要放眼生活,為學生收集優質的課外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的語塊積累。比如明師國際教育研究院推出的王瑞賢主編的全面貫徹和落實學科素養的英語讀物《英語素養閱讀》,不同于課堂教學對語法與詞匯的精講,這些課外閱讀更多是基于視野拓展、語塊積累、觀點借鑒等需要,而且課外閱讀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要求較高,學生的自主吸收與內化要比接受教師的“滿堂灌”更有成效。特別是對于母語負遷移作用所造成的中式英語問題,大量的課外閱讀與語塊積累能夠幫助學生適應英語的表達方式,透過英語的字面表述了解背后的思維特性與文化習慣等,這種意識層面的收獲是無形的,最終會在學生作文的語篇布局與流暢性方面得以顯現。
拓展課外閱讀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比如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布置語言素材的收集任務。任務的主題可以是教材各個單元話題的延伸,也可以是近期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收集閱讀材料,并從中提取切合話題的語塊。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一話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網上搜集國外的新聞報道,或者匯總與奧運會相關的科普文章,從中提煉出與這一話題相關的語塊,比如The Olympic Spirit(奧林匹克精神),prize-awarding ceremony(頒獎儀式),break the world record(打破世界紀錄)等等。教師可以引導各個小組創建自己的語塊話題,然后大家共享自己搜集的成果,增強語塊收集的趣味性與高效性。
語塊教學的理念為初中英語教師的作文教學提供了新思路。這一教學理念并非是對現有教學模式的重構,而是通過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語塊的點撥,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語塊意識,然后在寫作訓練中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這種方式并不會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能夠借助語塊的整體性來減少學生寫作環節一字一句的斟酌,降低其寫作壓力。而且在對語塊整體的應用中,學生英語表達的地道性與流暢性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2011版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九年級學生能夠嫻熟地運用語言知識,獨立起草短文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語塊教學正是為了更加有效地實現課標要求,填補了空白,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