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馮安興

在“關于現在的古裝劇好看還是二三十年前的古裝劇好看的大辯論”里,大眾的觀點似乎一邊倒地支持后者。即使部分古裝劇演員的粉絲“瘋狂控評”,也無法遏止觀眾對于以往古裝電視劇的懷念和對現今古裝劇的不滿。
“87 版《紅樓夢》和95 版《武則天》中環佩叮當、錦繡羅裳的衣飾世界真的是太養眼了,當下古裝電視劇在妝造方面簡直‘慘不忍睹’!”,“這劇里的女主言行舉止和表情神態完全不符合大家千金的人設,想來還是86 版《聊齋》中的連城可謂真正知書達理的閨中之秀”,“現在的非古流古裝劇真的沒眼看,用著大功率的現代燈具給夜戲布景,毫無古代燭光幽邃的氛圍感,只有無窮無盡的光污染”……
從這些獲得大量點贊的評論里,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觀眾的心理:出于對古風劇作的喜愛,而去關注一些古裝電視劇,但發現劇作方實在“不爭氣”,電視劇粗制濫造、毫無古風之美,便生出“怒其不爭”的“苛責”之語。
究其原因,還是一些劇作方“太懶惰”而引發了這樣的批評。演員的妝容造型過于“現代”且千人一面,仿佛工業流水線批量生產出的產品;劇作的臺詞也不考究,“古人”說話無古韻,一言一行失古風;建筑布景不符合歷史,家具道具亂彈琴,“穿越”事件頻頻發生。
一切風波的根源,是創作者在古裝劇制作上運用了不合時宜的快餐式思維。因為查閱古籍、考察用詞要花時間,訓練演員言談舉止亦要花時間,鉆研歷史檔案還要花時間,而時間是一種過于珍貴的資源,于是創作者大吼一句:“懶得古了,大家湊合看吧!”,唯剩喜愛古風的觀眾在風中凌亂,徒增對于過往劇作的懷念。
顯然,觀眾并不是喜歡當“以古非今”的行家,相反,對于當下的少數用心制作的古裝劇集,觀眾是最不吝惜贊美之詞的那一群人。一切都在于創作者能否尊重古風之美,保留匠人之心,是否愿意用當下的時間換取作品更長遠的藝術壽命。他們必須知道,創作是一種以心換心的活動,“好評如潮”須是一種用真心造就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