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阿夏

年初,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火爆出圈,帶火了唐風古韻的同時,也帶火了不少文物,其中演員的原型就是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女俑。《唐宮夜宴》在炸圈刷屏的同時,更帶給人們思考和啟發:文物是最好的講述者,文物可以“開口說話”,并“活”在我們身邊。
河南身處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近年來始終將技術與傳統相結合,弘揚優秀文化。在《唐宮夜宴》之前,洛陽博物館就在做“讓文物活起來”的嘗試。2020年國慶期間,洛陽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復原了25 套古代裝束,舉辦了“洛水霓裳”裝束復原秀,讓傳統與流行的融合、現代與歷史的交織、科技與古典的碰撞,在光與影的結合之下,呈現出一場宏大的文化盛宴。從漢墓壁畫到永寧寺陶俑,從唐三彩仕女到宋代磚雕,一件件被“復原”的文物走上T 臺,用最潮的方式再現了古老歷史。
積極依托當地文化資源,打造創意文化節目,吸引更多年輕人通過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河南衛視和洛陽博物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博物館是歷史的驛站,城市的文化客廳,當我們試圖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沉淀和性格氣質,造訪博物館不失為一條便捷之路。無論是陳列展覽、講解服務,還是視頻影像、文創產品,現代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讓人們獲得文化滋養、藝術熏陶和精神體驗。
當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建筑、藏品、展陳等特色文化要素與表演、餐飲、購物、時尚等旅游服務要素有機融合,拓寬博物館服務邊界。比如蘇州博物館的招牌項目“文徵明的紫藤花”,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被人們津津樂道;比如西安博物院的《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打卡項目。
在如今的數字時代,高新技術為文化繁榮提供了強大動能,隨著5G 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不但文物保護迎來新的發展,文旅項目體驗也變得更豐富多樣。早在2019年,華為就曾聯手故宮博物院打造“5G 智慧故宮”,賦能其在VR、AR 技術層面應用研究。最近vivo 也與三星堆博物館達成合作,啟動“數字國寶助力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完整保留文物外觀細節。更早之前,vivo 還利用影像技術還原了《千里江山圖》。而敦煌研究院讓AI 學會為壁畫“看病”,還能讓不同地域的專家均可清晰查看現場情況,實現無障礙遠程文物會診。
得益于現代科技力量,各地博物館紛紛通過數字技術搭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推出“特展運營統計監測系統”,上海博物館搭建“董其昌數字人文展示平臺”,廣東省博物館使用“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由此誕生的一批高質量、高互動性的展陳手段和文物展覽,讓博物館成為“網紅打卡地”。敦煌研究院與華為公司聯合推出的莫高窟AR 地圖,首都博物館與騰訊公司合作的文物時空漫游等作品,均引領文物展陳新風潮。
在數字化手段助力下,諸如敦煌動畫劇、故宮AR日歷等“AI+文物”的文創產品,大大拉近了歷史文化與大眾的心理距離,讓文物不再曲高和寡。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更是通過當下喜聞樂見的盲盒形式,把看起來呆板的“考古發掘”從被動學習,變為有趣的主動探索,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
無論是云觀展,還是實地造訪,逛博物館都像是一場永無休止的發現之旅,我們欣賞無數生命存在過的美和意境,驚奇于人類在時間維度上的渺小和驕傲,助力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現實生活中持續升溫。而數字技術和科技賦能,讓這種發現之旅有了更多可能性。
Tips:如果數字會說話
古風經濟“破際出圈”
抖音平臺上,漢服話題相關視頻播放總量超過511 億次;《長安十二時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等古裝影視劇IP 的爆發,讓漢服的魅力進一步體現;某熱播古裝劇中一套漢服更是競拍出20 萬元高價。
西塘漢服文化周火爆
2020年,第八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吸引了4 萬多名“同袍”參與,景區游客達18.7 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過億元。借力漢服文化,西塘不僅從眾多古鎮中脫穎而出,吸引了大量漢服愛好者的關注。
漢服背后的百億市場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漢服愛好者的數量規模同比增長45%,達到516.3 萬人,與此相對應的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同比增長40.7%,達到63.6 億元的規模。預計2021年中國漢服銷售規模將突破100 億元。
古風國漫視頻增長迅速
根據B 站統計數據,2019年B 站國風愛好者人數達8347 萬人,其中83%年紀在24 歲以下。2020年,B站國風視頻投稿數同比增長124%,國風UP 主人數同比增長110%。其中帶“古風”“傳統文化”“民樂”“中國舞”標簽的投稿視頻增長顯著。
古風點心、茶飲異軍崛起
近年來,主打“古風”的新中式奶茶店、甜品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據《2020 新式茶飲白皮書》數據,2020年底,中國新式茶飲的市場規模超過1000 億元人民幣,到2021年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可達110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