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裕松
(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學 福建 邵武 354000)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和實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效促使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益的提高。對于問題的創設,教師遵循嚴格按照“最近發展區”的原則進行設置,以避免問題太簡單或太難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便更好地構建小學數學問題驅動下的“說理”課堂。
對于問題的設置而言,它能夠影響一整堂課的進程,同時也是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相互溝通、傳遞情感的重要載體。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發揮其驅動作用,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調動學生想要對問題進行探究的欲望,從而將教學知識和學生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在創設問題是要注重問題的難度,不需要太高也不能過低,在考慮到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才能夠確保教師所設置的情景式問題發揮其驅動作用,從而將課堂教學和問題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在情境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1]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笑笑想要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禮品盒,然后把送給媽媽的生日禮物裝起來,初步打算這個禮品盒的長為35cm、寬為15cm、高為20cm,那么這個禮品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紙板才能做成?若用彩紙作為邊線裝飾,又需要多長的彩紙?如果再用彩帶繩將裝好的禮物進行包扎,你會怎樣包扎,這種包扎方式需要多少的繩長?等。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不僅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學習有關長方體的表面積與棱長和的相關知識,還能夠讓他們充分自主發揮,鼓勵他們選用各種不同的包扎方式,這也極大地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揮的空間,無形之中也滲透了德育教育的內容。學習數學知識并不只是讓學生們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技能,最好的是還要能夠滲透一定的德育教育,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師在設置具有思維探究式的問題時,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這也是最有教學效果的問題形式。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激活自己的思維潛力,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在給出問題之后,要注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不要著急對問題進行講解。探究式問題的創設更主要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自己主動發現、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這也是學生思維鍛煉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長方形和它分析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點,然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比如:怎樣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哪些量是相等的?你能從中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嗎?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讓學生有了明確的探究方向,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去感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進而得出結論。[2]
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優秀品質,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說出自己對于數學知識或問題的想法和理解,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提高。[3]從某一種角度來看,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質疑和解答的過程。在數學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可以設置有效的問題去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解答,還要能夠讓學生也提出疑問,只有他們提出了疑問,才能夠說明他們對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
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圓錐的體積為什么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從而用同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和圓錐體容器分別裝滿水,初步得出結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所要學的數學知識。此時學生可能會因為同是與圓有關的問題,問出:圓球的體積是怎樣的呢?教師便讓學生再次進行動手操作驗證,對于小學生而言,有關圓球這部分的內容并不需要學生去掌握,但這也是學生發散思維的良好表現。
總之,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學習其他課程知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讓教學效果更明顯,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構建以問題驅動下的“說理”課堂,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活躍思維、積極參與數學的探究活動,還可以促使他們在發展智力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