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梅
(安徽省明光市逸夫小學 安徽 明光 239400)
在小學數學這門課程中只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和發現以及體驗數學所形成的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正確的掌握數學形成規律。所以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將學生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徹底發揮出來,最終將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全面提升上去。
探究能力直白的來說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去發現所學知識中所存的問題,并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下促使學生積極走進數學探究活動之中,以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據當前學生的心理為他們構建趣味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與數學知識的相融合將學生的探究意識徹底激發出來。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需要我們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并為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有效實現教學轉化。[1]比如,在教學《分數》這節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以前并沒有接觸過類似的內容,在學習的時候難免會產生陌生感,學習起來難度比較大,那我們就可以根據當前學生的興趣愛好構建相關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更容易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非常喜歡看動畫片,那我們何不妨利用熊出沒的動畫片呢?熊大與熊二出去玩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個蘋果,他們都要想這個蘋果,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這個時候他們去找了光頭強,希望光頭強可以幫助他們,這樣的情境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來為學生展示,這樣學生也會對這節所學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并積極探究。有的學生會說熊大熊二將兩個蘋果均分開,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時候我們就順勢來引導學生,如果說蘋果是1,那么均分開之后應該怎么去表示呢?利用這樣的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同時還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學習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我們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使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所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助于縮短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將生活元素融入進數學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好的體驗數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立足于教材,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挖掘實際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積極探究。[2]比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這節數學內容的時候,這節內容的重點就先計算括號內的算式在計算括號的運算法則,那我們就可以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進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問題更加具體化和現實化,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如,小剛和小紅兄妹兩人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小剛買了一個20元的筆記本,小紅在超市選擇了一個25元的寫字筆,而媽媽給了售貨員100元,那售貨員應該找回多少錢呢?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來討論,有的學生會說100-20-25等于55,還有的學生會說20+25是45元,然后用100-45就是55元,這個時候我們順勢繼續提出問題,列出這樣的算式有什么意義呢?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混合運算的順序,并在不斷的思考中將自身的探究能力提升上去。
小學階段的學生非常希望能夠得到成人的關注,而他們同樣渴望自己的探究和發現得到展示。[3]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及時肯定學生的探究欲望,也就是為學生以后解決類似或者想問題導向指路。通過師生之間分享成功的喜悅將學生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激發出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所學知識。激勵評價需要我們教師來進行,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或者互評,教師做最后的總結。另外,我們還要積極將課堂時間擴大到課外,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或者是閱覽室以及到社會中去探究,為學生讀書和動腦以及動手實踐與探究提供更多的空間,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成為社會中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
總之,在新時期下我們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積極創新和探究更多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為學生以后更好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