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坤珍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小學 山東 東營 257500)
小學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思維能力培養及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任務越來越艱巨。小學科學作為一門比較新穎的學科,其教學內容涵蓋了數學、物理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通過對小學科學的學習,可以令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此外,小學科學教師通過對教學方式的調整與創新,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思維,為學生未來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成為了廣大教師研究的重點課題。
小學科學中的一些知識比較抽象,由于小學生發育尚未成熟,可能無法準確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學習狀態,會厭倦科學學科的學習,無法保證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應當通過正確的引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1]例如,在講解磁鐵知識的時候,教師單純地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學生無法準確理解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茖W教師提前準備好若干塊相同的磁鐵,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踐,學生很快便能理解這一現象。然后再對現象的原理進行講解,學生的理解程度會大大加深,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會提高。除此之外,學生通過實踐發現了神奇的科學現象,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未知科學知識的好奇心。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占據的往往是主體地位,學生經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還會影響教學的效率,甚至還可能破壞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學內容,做到“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以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壓力也能有效緩解。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多樣的天氣”時,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對天氣的理解,并讓學生列舉出自己知天氣。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師去安排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填補學生的知識漏洞,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完成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在小學課堂中,學生走神的現象是很常見的,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的。想要讓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科學教師需要一些特定的教學方法。在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當學生進入到情境中以后,學生的大腦會飛速運轉,對教師講解的內容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2]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豐富教學的內容,調動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例如,學習第八課內容“天氣與生活”時,教學的難點是自然災害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科學教師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了風、雷、雨、雪、電等自然現象,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將學生帶入到教學場景中以后,再讓學生們想想在不同的天氣中,自己的生活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經過思考,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又引入了真實的生活情境,為學生講解了自然災害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系。經過簡單的情境創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通過教師的層層引導,讓學生有了更為自主的思考,對課本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要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想象力,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要為學生創造自主動手進行創造的機會。因此,科學教師可以給予課本教材,不定期開展一些發明創造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3]例如,在學習完磁鐵的相關知識以后,教師為學生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利用磁鐵制作出一個手工作品。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磁鐵知識,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在眾多手工作品中,有一名學生利用紙盒、鉛筆及磁鐵,制作了一個懸浮的小玩具。通過簡單的手工制作,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的拓展,教師順利完成了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總之,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小學科學教師應當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進一步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