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娟娟
(寧夏銀川十五中 寧夏 銀川 750001)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與傳統的教育目標不同,核心素養更注重的是將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教師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要增加民族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學生的知識、技術水平、文化等,在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范圍比較寬泛,和學生的知識有所不同,并不局限于某一學科,而是培養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使其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適應社會,反過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2.1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對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著更高的追求。音樂課程作為初中的重要課程之一,不但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還可以通過音樂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社會的流行趨勢[1]。因此,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成為了教師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增強綜合素質,增強競爭力。
2.2 有助于調節學生的情緒。初中學生面臨著中考升學的壓力,也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學生的情緒更容易出現反復,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理順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3.1 注重學生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初中音樂課程作為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學校和教師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和其他課程相比,民族音樂課程可以通過傾聽的方式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畢業水平的提升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有鑒于此,初中音樂教師要及時更新觀念,真正落實音樂教學,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使素質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話,能夠得到有效地落實[2]。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還要不斷地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或者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增加民族音樂播放的環節,讓學生在傾聽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有選擇性的播放民族音樂,以《康定情歌》為例,教師在播放音樂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民歌產生的時代背景,講述有關民歌的故事,增加學生對于民歌的理解。教師指導學生體會民歌當中不同章節的情況,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3.2 增加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創造力和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創新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為此,在初中音樂教學當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進行民族音樂教學中,可以適當的增加教學的內容和時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爆發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3]。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認識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樂器演奏合作,簡略介紹有關民族樂器的使用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對學生的問題耐心的解答。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民族樂器,民族唱法,民族音樂的創作規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民族音樂的創作,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還可以要學生在一些活動或者節日晚會等場合進行演出,讓學生獲得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
3.3 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情感體驗。在很多初中音樂的教學當中,教師主要的教學內容教材為主,很少添加其他的內容,這無形當中限制了教學的內容,不利于音樂教學效果的提升。為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結合合適的音樂知識,增加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4]。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也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歌曲,教師可以對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等進行調查研究,將其中音樂的部分加入教學當中,例如民歌,民謠等,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還可以結合特殊節日,開展民歌教學。例如,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康定情歌、茶山情歌等民歌,讓學生體會不同民族對于情感的表達方式。
2.4 在音樂課堂當中,引入民族樂器教學。在初中音樂的課堂當中,樂器教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口琴、葫蘆絲、笛子等。教師在進行民族音樂的教學當中,可以將用樂器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的內容,尤其是帶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將葫蘆絲引入到音樂課堂當中,播放葫蘆絲的經典作品如《月光下的鳳尾竹》,讓學生試著用葫蘆絲演奏作品,或者嘗試讓同學用口琴、笛子等進行合奏,引導學生隨著樂曲情感的變化,調整節奏,讓學生感受一下不同樂器演奏同一首民族樂曲的區別,使學生盡可能的把握好節奏,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手腦并用,注意力高度集中,這無形的中幫助學生提升了樂器的使用技能。教師通過民族樂器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的代表性樂器,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
2.5 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重視民族音樂的教學,還要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首先教師可以從合作精神方面著手,例如學校一年一度的迎新晚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參加,利用合唱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這就需要每個學生都能夠有合作的意識,才能確保良好的合唱效果。只有所有的學生都嚴格按照樂譜進行統一的發音和和聲,才能夠保證合唱的完整性,這需要學生之間互相配合,對于學生來說,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還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樂觀心理的培養。初中生面臨著中考的升學壓力,只有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音樂尤其是民族音樂,能夠幫助學生釋放壓力,保持旺盛的精力,影響著學生的氣質、個性,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有著積極的作用。另外,教師還可以配以具有現代氣息的民族音樂作品,如《花好月圓》《娛樂升平》等,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民族課堂的教學中,將核心素養滲入其中,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新概念、新教學方式,結合音樂課程,合理增加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進而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