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偉萍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中心幼兒園 廣東 梅州 514071)
在幼兒的日常教育教學中,認識客家文化,感受客家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承經典,弘揚客家文化,也可以在傳承的過程中塑造幼兒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幼兒做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客家兒童。這一過程既讓幼兒感受家鄉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也是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的重要舉措。
從個體層面看,對客家文化的傳承,一是可以從小就培養幼兒正確的習慣和性格;二是讓家鄉之情根植于幼兒的心田,為幼兒成為合格的現代客家人建立思想意識基礎;三是從客觀上給予幼兒家鄉之美,讓幼兒在感受家鄉美好時激發其文化自信。
從學校層面看,對客家文化的傳承,一是豐富園本教育資源,拓展校園課程,為幼兒的成長和成材提供多種可能性和素材;二是對客家文化的持續宣傳有利于幼兒園鮮明特色辦學理念的彰顯;三是以客家經典文化為依托,在傳承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幼兒園的辦學底蘊和教育深度。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滲透客家文化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事情,那么如何向幼兒滲透客家文化?筆者認為需要經歷“從認識到了解,從了解到體驗”的過程。下面以兩大傳統節日——中秋和春節的教學展示為例進行敘述:
2.1 設計趣味課堂,在認識傳統節日時感受客家文化。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客家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過節對于客家人而言更有重要的鄉土情懷。幼兒園以傳統節日為契機,設計趣味課堂,讓幼兒認識具有濃厚客家氣息的節日對幼兒的成長大有裨益。
以中秋節教學為例,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客家民間通稱“八月節”或“八月半“。客家人十分重視這一節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客家人歷來有傳承“圓”的文化,賦予其親切的情感。課堂上,教師通過音視頻和圖片展示客家民謠、童謠,如《月兒圓圓》《中秋夜》等,給予幼兒直觀情景,在學唱童謠的時候讓幼兒初步感受客家人過傳統中秋節的禮儀。
以春節教學為例,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經過世代的沿襲,在過年的時候逐漸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風俗習慣,如:貼對聯、穿新衣、吃團年飯、放鞭炮、鄰里親友相互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等等。但對于新年的由來、需要傳承的文化、客家習俗幼兒并不了解。因此,課堂上教師除了教幼兒過節童謠兒歌外,可教授幼兒春節舞蹈,讓幼兒在學習中潛移默化知悉客家春節的基本民俗,直觀感受客家文化。
2.2 舉辦主題活動,在創作民俗作品時了解客家文化。傳統節日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幼兒在課堂上認識傳統節日后,教師要積極營造節日氣氛,結合傳統節日的喜慶特點,舉辦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感官刺激后,動手創作民俗作品,進而更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以中秋教學節為例,客家人過中秋一直以來依然保留著傳統的互贈月餅來傳遞祝福、以及“拜月光”、賞月、吃月餅、等等一系列活動。教師以幼兒繪畫或者手工課為活動載體,讓幼兒以客家過中秋為主題親身繪制和制作與中秋有關的作品,如畫月餅、涂月宮扇、用黏土黏玉兔等加深對客家文化的印象。
以春節教學為例,在初步認識新年的基本習俗后,圍繞“迎新年、慶新年”的主題,引導幼兒與家長一起搜集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聯的,能反映客家文化獨特性的內容,包括節日所衍生的傳統習俗,如燈籠、春聯、中國結等,把客家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活動為主要內容,借活動讓幼兒在了解春節的歷史、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加深對客家民族傳統文化、民間習俗的感知。
2.3 搭建展示平臺,在呈現風土人情時體驗客家文化。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教師應廣泛利用傳統節日的文化屬性,深入挖掘能反映客家文化獨特性的內容,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舞臺氛圍,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體驗傳統客家民間文化和節日喜慶的氣氛,使幼兒在節日的熏陶下,更好地學習,弘揚客家文化。
以中秋節教學為例,教師可利用傳統節日,為幼兒積極搭建展示的平臺,觀賞中秋主題活動的節目表演,如集體欣賞幼兒親手制作的燈籠、親手圖畫的中秋展報、親身表演的客家童謠等,同時品嘗各種中秋節的傳統美食,如五仁月餅、白切糕、柚子、豬腸糕等,既傳播客家文化又通過平臺展示讓幼兒了解更多中秋節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同時也感受到客家人熱情好客的濃濃客鄉情。
以春節教學為例,集合幼兒與家長所收集的節日衍生品,制作春節主題墻,讓幼兒與家長進園觀看,同時搭建表演的舞臺,展示幼兒之前在春節課堂上所學的游戲和歌舞,為幼兒營造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文化氛圍,提升他們對客家文化的興趣。
實踐證明,通過幾年來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孩子們在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和過傳統節日中得到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熏陶。當孩子們用天真、甜蜜的聲音朗誦客家童謠、兒歌、做游戲時,他們會牢記自己身上的客家標簽,并在心田埋下濃厚的家鄉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