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霞 呂開妹
(1.甘肅省古浪縣土門教育工作站 甘肅 古浪 733100)(2.甘肅省古浪縣大靖教育工作站 甘肅 古浪 733100)
所謂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能夠促進學生適應社會以及終身發展的品格以及關鍵能力[1]。數學核心素養包含學生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等多方面的融合,主要有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方面。數學本身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鍛煉學生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2]。這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方向,也是所有數學教學工作者應當努力的重點。
一直以來,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比較嚴重,很多教學工作者習慣于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方面的傳輸,忽略了對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來完成課堂目標,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方向的轉變[3]。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看課外書嗎?前幾天老師買了一套少兒故事書,付了116元,如果買2套的話需要付多少錢,7套呢?學校圖書室要買15套,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錢嗎?”“116*15”不少學生回答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并嘗試在練習本上算一算,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商議,相互之間交流計算方法與過程,并且從中比較看誰的計算方式最佳,最終與課本中的計算方法進行對比,從而找出最優解決方案……這種問題引導的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人公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最終實現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提升。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采取“題海戰術”的方式,認為只要學生“勤做題”就能熟練掌握課堂所學知識[4]。實則不然,學生所做的題目中有很多是重復的,會在一定程度上浪費學生的時間。另外,小學生喜歡挑選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做,對于一些“難題”或者是自己不太熟悉的題目興趣不大。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布置數學題目的時候盡量求“精”而不是“多”。教師可以采取變式訓練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形式給學生提出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計算,進而不斷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比”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寫出已知條件“甲數和乙數的比是28”,然后向學生提出多種問題形式,如(1)乙數與甲數的比為幾比幾?(2)甲數是甲乙兩數差的幾倍?(3)乙數是甲數的幾倍?(4)乙數是甲乙兩數差的幾倍?進而對學生展開相應的變式訓練。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的習慣與能力,激發并鍛煉學生的多種解題思路,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運算思維與能力。
作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應當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立足于數學課本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生活化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方向,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新發展與突破。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用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提升數學知識在學生心中的親切感,也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在生活實際中的巨大作用與價值。這種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秤、蘋果以及大米等道具,讓學生通過“掂一掂”的方式感受“一千克”的重量,讓學生在心中有個大致的概念認知。隨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大概幾個雞蛋為一千克”等問題,鼓勵學生回到家中進行測量實驗。再比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回到家中測量自己臥室面積”等作業,然后再根據當前的房價信息計算出自己家中房子的總價格……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體現出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對于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以及提升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的能力有著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在開發學生智力、鍛煉學生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意義重大。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也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教師應當從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數學運算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入手,實現學生個人數學學習能力的不斷的發展與提升,如此一來,必定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