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新志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紅花爾基鎮學校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100)
在數學教學過程,課前導讀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科學的進行導讀內容設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讓學生提高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多方面總結了數學課堂課前導讀的策略。
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課前導讀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在課前預習。預習過程肯定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帶著問題和期待進入到新課程學習,期待和學習欲望提高后,課堂注意力會提高,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小學生年齡尚小,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要做好引導工作,課前預習不是一個隨意的過程,教師要做到有綱要有范本,只有在教師正確引導下,小學生才不至于誤解預習目的,杜絕將有效的預習變成單純的死記硬背。因此,在安排引導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有針對性地設定預習計劃,引導學生正確預習,避免單純閱讀導致無法達成預習效果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年、月、日》過程,教師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年月日,什么是閏年平年,什么是大月小月,因此在安排預習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預留幾個問題,比如什么算一天?什么算是一個月?什么又算是一年?一個月有幾天?一年又有幾個月?等一系列關于年月日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去詢問和預習,有效達成預習效果,提升學習能力。
教師也要做預習,教師預習的內容就是去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特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層次的互補,來設計符合學生導讀能力的方案,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導讀能力。由于小學生的玩心較大重,注意力難以集中,而且好奇心還強,基于以上特征,教師就需要針對需求設計課前導讀,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授課形式,比如以卡通人物和動畫片作為課前導素材,當然也要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去進行課前導讀,帶著準備好課前導讀的狀態進入到真正的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授《圓》的過程中,可以準備一段三只小動物的卡通視頻,大概內容是:小猴子小豬和小熊要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小豬的自行車輪是圓的,小猴子的自行車輪是三角形的,小熊的自行車輪是方的,播放視頻后,詢問小朋友,你們認為哪個小動物能夠取勝呢?然后播放比賽視頻,詢問同學們在觀看視頻之后,是否明白小豬為什么能夠獲得比賽的勝利?有的小朋友就會回答,因為小豬騎的自行車輪是圓的,教師就可以繼續詢問,為什么圓的自行車輪就能贏呢,自行車輪又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呢?大家自己閱讀一下今天的學習內容,閱讀之后把答案告訴老師。同學們就會展開帶著問題去閱讀和學習的模式,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增加了學習樂趣,避免了枯燥教學,讓小學生更樂于自覺參加課前導讀,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前導讀訓練之后,學生的閱讀能力會隨著導讀預習而有所提高,一問一答的模式已經不適合學生了,作用也會逐漸減弱。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習進度來優化導讀內容,引入更有深度和內涵的問題,讓學生的思考隨著范圍的加深而擴展。通常情況下,教師理解教材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第一是比較淺顯和表現的字面理解,屬于基礎范圍。第二相比于字面而言增加了自我看法的理解,就是從理解、解釋上理解。第三個層次就是最高層次,即從激趣和創造上理解,最高層次的理解層面顯然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對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有所提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層次感,來創設出不同的課前導讀內容。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乘法》內容中,可以讓學生根據如何合理利用分數的“分”和“合”進行大膽思考,達到分數乘法運算的目的。學生由此掌握和理解了分數乘法的概念,激發了課前導讀的作用,展現了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結合的應用效果,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過程的課前導讀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前導讀分析,從而制定更加完善的課前導讀方案,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希望通過以上闡述,能加強數學課前導讀教學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