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月
(福建省廈門市湖明幼兒園 福建 廈門 361000)
如今,繪本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素材,幼兒園將其應運用到許多教育教學活動中。但都多只在繪本本身的教育上,而繪本的價值并非只在原有畫面上,由畫面延伸出的幼兒的興趣、思考、探究等,也是具有巨大教育價值的。如我們班隨著由繪本《邊界》延伸出的課程活動“邊界”,孩子們在課程活動中進行自主觀察、探究,發現問題,并通過探索、分析、記錄等方式解決問題,伴隨著問題解決過程又不斷產生的新問題,進行新的探究。在不斷進行發散性思考、分析、聚焦、變通的過程,促進幼兒自主探究意識的發展,從而能夠形成良好的品格。
繪本閱讀是孩子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通過有趣的畫面,生動的情節,吸引著孩子在繪本中不斷探索。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的探索興趣,馬上挖掘其教育價值,從而開展適合幼兒發展的課程。
例如孩子們在閱讀繪本《邊界》時,他們對繪本中發現的細節不由自主地討論起來,“狼的邊界是尿、家的邊界是門、古時候城市的邊界是高高的城墻,怎么邊界都是不一樣的呢?”字里行間流露著想要繼續探索的欲望。我重視幼兒所發現的細節,并主動追問幼兒為何對此細節感興趣,他們回答到“繪本里很多邊界都是為了要保護自己,但是制作邊界的材料不一樣,并且邊界的樣子也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
孩子們對繪本里的內容提出了問題,關于邊界的作用、使用的材料上產生了探究興趣,由此我們生成了相關的課程活動“邊界”。在課程活動的帶領下,他們翻閱圖書、上網查詢、詢問有關人員等,調查到了狼依靠自身的尿液進行搶占地盤,而每只狼的尿的氣味都是不同的,狼可以根據氣味來判別是否是自己的領地;古代城市的邊界是高高的城墻,之所以要建的很高甚至在地下還要挖河,是為了不讓敵人輕易就能夠進入,保護本城市里的人等等。
在重視繪本本身的教育價值外,拓展繪本可延伸的教育契機。在繪本《邊界》的引導下,孩子們理解了邊界的概念和作用,同時繪本教育延伸到了課程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是主動的探究者,從繪本中提出問題,引發探究興趣,自主找尋答案。
皮亞杰說過,要想讓幼兒主動學習,興趣的呵護與培養關系重大,允許幼兒受興趣驅使的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是自己成長的主人。我通過全手段、全感官兩種策略向動態課程轉化,促進幼兒的好奇心進行全探索。“全手段”指讓幼兒用繪畫、觀察、發現、調查、記錄、表述、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地進行自主探索;“全感官”指調動幼兒的視、聽、觸等感官進行全面探索。
2.1 語言活動:我想了解的邊界。孩子們的興趣點從延伸到繪本外的其他邊界,而每個孩子想了解的不同,要讓每個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滿足,我將他們的想法一一進行了分類:一動物類、二植物類、三幼兒園、四我們身邊的,通過分小組活動來滿足有興趣不同的幼兒的需求。
孩子們到戶外、家中、幼兒園里尋找,發現了許多各種各樣的邊界,并將它們記錄了下來:家的邊界是門,邊界的形狀是長方形,用鐵做成的,可以保護我們;熊的邊界是樹洞,它躲在樹洞里冬眠,樹洞是他的家;小草的邊界是一條長長的水泥,提醒我們不要越過水泥去踩傷它們等等。
通過前期的自主調查,在語言活動“我想了解的邊界”中分享交流,促進幼兒間經驗的傳遞。
2.2 美術活動:我想象的邊界。繪畫實際上是一種語言,是幼兒自我表現和創造性表達。開展美術活動“我想象的邊界”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對邊界的理解感悟,幼兒畫了許多這段時間了解到的各種邊界,并加以自己的想象創造。
有的孩子畫了用羽毛構成房子的邊界,說“這樣就是一個溫暖的房子,我讓邊界變的有溫度。”有的孩子畫了用花做成墻的邊界,說“這是我為蜜蜂做的邊界,這樣它就可以在花墻里采蜜,不會到處飛來蟄小朋友了”等等。
孩子們所有的異想天開都應得到回應與支持,這是他們自主創造的萌發,也為之后合理的創作打下基礎。
2.3 社會活動:有邊界好還是不好。自主探究基于幼兒的直接經驗,幫助幼兒獲取豐富的學習體驗,滿足其探索的好奇。幼兒好奇心最直接的表現為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天有小朋友提出質疑“邊界就是好的嗎?”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隨著孩子的興趣點,我們開展利用辯論賽的形式展開社會活動“有邊界好還是不好”。
在開展辯論賽前,讓幼兒自主的加入觀點,在家中與父母一同豐富觀點材料。辯論賽時,正方:邊界可以讓我們在戶外活動更加安全;圖書館每個區都有邊界這樣讓我們更好的找到需要的書等等。反方:動物園的邊界讓動物失去了自由;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邊界就變得不親密了;知識有了邊界就不能互相聯系等等。孩子們激烈地辯論著,在觀點的沖突中不斷提升經驗,獲得思維上的拓展。
當孩子對一件事提出質疑時,我們應讓他們的每個問號都得到最好的詮釋。而最好的詮釋就是讓孩子自主的去尋找答案,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想法對沖,沖出的浪花越大,對幼兒的啟發也就越大。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究,讓幼兒的辯證思維得到發展。
從繪本中感悟到是知識是紙上談兵,獲取到的知識實質上是為了增強與幼兒生活的聯系,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得發展。回歸生活,旨在讓繪本延伸出的價值真實地反映幼兒的生活與需要,給予幼兒感知與操作探究的機會,讓繪本與幼兒生活有效互動,促進幼兒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
3.1 發現問題。幼兒自己真正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才能夠促進幼兒探究、推動幼兒發展。對于幼兒而言,問題往往是探究的起點,真問題才會引發真探究、真學習,因此繪本與生活的推進應當來源與幼兒一個個真實的問題。
例如:戶外活動中發現,投擲報紙球游戲報紙球總是會在地上亂滾;拍皮球時如果球滾落了,也會在操場上到處滾;自行車在操場上到處騎,總是會把小朋友撞倒。
提出問題是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幼兒求知欲望的表現,標志著幼兒對新的認知的需要。將幼兒的問題與經驗相聯系,發現和理解幼兒的問題,是教師提供適宜支持策略的前提。
3.2 分析問題。分析問題,即是尋找“為什么”的答案,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空間去探索“為什么”,讓幼兒在實際感知,直接操作中去分析問題,尋找答案。
例如:孩子們發現在操場上玩耍有危險、不便時,他們以個人、小組的方式進行探究,在操場中實地分析。我順勢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請幼兒留心觀察這些問題。幼兒在幾次戶外活動觀察后發現,操場上每個區域的邊界不夠好,有的不夠高、有的不夠堅固等等。
3.3 制定計劃。制定計劃,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形成假設,制定出解決問題的計劃,他們用繪畫的方式畫出邊界的設計圖:報紙球和皮球間邊界的樣子是一條線,材料是易拉罐,作用擋住報紙球和皮球;自信車邊界的樣子是好幾條道,材料是塑料長條;作用讓自信車有序騎行;自信車和淘氣包之間邊界的樣子是長方形,材料是墊子;作用保護淘氣包攀爬的人。
皮亞杰認為,兒童是自由地去探索事物發現問題找到答案。整個過程是利用兒童的好奇心,使兒童發揮自己的能力,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從而滿足發現需要的過程,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是兒童發展的支持者,基本任務是促進兒童的主動學習。
3.4 實施計劃。當幼兒有了解決問題的想法和計劃后,教師要做的就是支持幼兒將計劃付諸實踐。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幼兒獲得解決問題的真實體驗。實施計劃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對于幼兒都具有學習的意義。幼兒既可以從成功中獲得喜悅和成就感,也可以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尋找新的辦法。
例如:幼兒拿著設計圖真干起來了,剛開始易拉罐確實能擋住輕輕的報紙球,但擋不住飛馳而來的皮球;自行車很容易就從塑料長條身上壓過去,依舊可以在操場上自由騎行等等問題接踵而來。幼兒會失落的嗎,這是必然的,但失落過后他們更多的是總結經驗,找辦法。
我給他們白紙,讓他們觀察記錄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很快白紙上記滿了問題。接著他們分組討論、繼續設計、在幼兒園里尋找材料。由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觀察角度不同,我鼓勵幼兒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允許幼兒通過多種視角分析問題,嘗試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在課外學平衡車的小男孩子提出,平衡車道能夠很好的讓車在規定的路線里騎行;學足球的小女孩提出,網可以很好的攔住球。他們聯系生活經驗找到了辦法,接著就是尋找相應材料,他們在幼兒園里找到足球網,和錐形桶以及桿子。
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嘗試,他們成功了。在這一系列的分析過程幼兒發展猜測、假設、實驗、驗證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合作,協商等社會交往能力,也有助于幼兒初步形成敢于探究和嘗試、不怕困難等良好學習品質。
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促使幼兒的學習和經驗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每一層螺旋發展圈都包含了“發現問題——探究解決——經驗擴展”的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幼兒發展了團結協作、自主探究等良好品格。
通過繪本《邊界》開展的課程活動,幼兒在主題活動中自由探索、收獲快樂、發展良好品格。我將繼續追隨著幼兒的興趣,讓繪本變成更豐富的載體,承載著幼兒向更廣闊的空間自然生長,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