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祖華
(廣西上林縣白圩鎮中心學校 廣西 上林 530507)
可以說數學跟隨了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數學基礎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打好基礎,才能為將來的數學做好鋪墊。小學處于思想啟蒙階段,因此,對于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啟發尤為關鍵,老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主動性,現階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主體性很難得到發揮,所以,只有老師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學生才能在這種情境下更加的積極,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困難的,由此老師可以通過將數學進行生活化。
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是傳授知識,沒有與學生溝通交流,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他們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收獲知識,只是了解表面的含義,無法具體了解真實具體內容,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長時間如此,學生很容易出現思維惰性。因此,這要求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善于使用多方面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有新鮮度,避免學生在課堂中產生疲倦的心理。
例如,在實際教學“除法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帶6個蘋果到課堂上,并且對學生進行提問,“現在我手中有6個蘋果,但是我們班里卻有24個同學,那么我們怎樣分才能讓這些蘋果平分給我們班的每個小朋友呢?”學生會根據這樣的實際問題開拓思維,解答問題。首先,老師可以將24個小朋友分成6個小組,每個組有4位小朋友,每個小組分一個蘋果,接下來,讓每組內的4小朋友分一個蘋果,這樣每個小朋友都會積極參與。通過思考,小朋友們既解決了問題,又可以吃到蘋果,課堂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素質教育是現代所推崇的一種教育價值觀念,盡管大多數老師對素質教育有較為清楚的了解,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學任務,教學質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老師采用應試教育,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被大大減少,傳授學生死的知識,強調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固化學生思維,以至于絕大多數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與意識,停留在“老師傳授的知識都是對的階段”,缺乏聯系實際的,提出質疑過程。
比如,在實際的課程中,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與之類似的題目:“在農場中,有20只雞,25只鴨子”,基于此,讓同學們思考可以有哪些問題提出,農場中一共有多少只動物,20只小雞一共有多少支腳,多少個頭?在此情況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加到討論中,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對此問題的理解,通過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多多詢問“為什么,原因是什么”等等一些列問題,逐漸養成提問的好習慣。明代教育家陳獻章曾說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懂的地方是很有用的,小的疑問會促進小的進步,大的疑問會促進大的進步。質疑傳達了一種求知的欲忘,蘊含著智慧的種子,表現了一種探索求知的精神。
例如,在對“角的認識”這節知識學習的時候,老師不能只是將教材的知識直接念給學生,也不能僅僅利用板書的形式來做相關介紹,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教學方式太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這些知識。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可以準備相關教學工具,老師利用教學工具,學生利用學生工具,老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直角尺子上的角,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在現實實物中找到直角圖形,使學生對直角有更為直觀的了解。
在課堂上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有問可提、想要提問、樂于提問,培養學生對提問的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有動力,教會他們提問的方法,提升學生在數學探索中的自信心,由此學生也能夠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養成自主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對學生的鼓勵,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勵,也可以是物質上的鼓勵,精神上的贊揚,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物質上的鼓勵,不一定有多貴重,一朵小紅花,一個笑臉貼就足以讓一個學生開心一天。
例如,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一節內容,需要學生充滿想象力與觀察力,學生對于圖形的認識,應該聯想實際事物。首先,老師可以借助于實際物品,如,尺子、橡皮、鉛筆、書本等與本節課有關的圖形實物,要求小朋友們歸類,也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小朋友的積極性。認識物體,識別形狀,培養孩子的圖形辨認能力。首先,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形狀,如,長方形,然后叫小朋友們在教室或日常生活中找出老師黑板上老師所畫的相似圖形,此時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到討論中:“書本和老師所給的圖形一樣的,是一個長方體形,尺子和老師給的圖形一樣,也是一個長方形……”,由此鍛煉小朋友識別圖形的能力,老師帶領小朋友多讀幾遍認識圖形名稱,以便加深小朋友多圖形的認識。老師可以對發言的同學給予小小的獎勵,表揚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
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而非定義,每個學生對于一個問題的思考與理解皆有所不同,老師的教學更多的在于引導,并不是固化得傳授知識,學生應該有自主的思考與探索,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偠灾?,在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的有效性,“優化”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更好的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