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強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教育理念和教學形式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節奏。啦啦操課作為高校教學的一部分,對于鍛煉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體育美學欣賞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打下了基礎。但是,傳統的啦啦操教學從某些方面來分析已經存在滯后傾向,不論理念還是形式,都需要進行改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啦啦操課程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想要在此視域下完成改革創新,相關教師必須要認真分析教學現狀,及時找出需要改革的問題所在,再抓住互聯網與啦啦操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教學形式單一是大部分啦啦操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是影響啦啦操發展速度的因素之一。教學的單一主要表現為形式和內容,常見的教學流程通常為教師作出示范,學生通過模范和后續的練習來學習動作,而學習的內容、音樂也存在局限性,并且重復性較高。在這樣形式單一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學生很容易出現疲倦的心理,逐漸對啦啦操課程喪失興趣。
因為啦啦操是起源于美國的外來運動項目,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高校的啦啦操課程教學內容缺乏創新,一直沿用基礎的動作,創新也是以此為模版,缺乏自主性。因此,教學的內容相對陳舊,與互聯網+時代新鮮事物的迅速涌進形成對比,使教學質量不能達到預期。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對教學方向的決策和內容的把控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視域下進行改革,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教師的個人信息化素養,讓教師認識到互聯網對啦啦操改革的幫助作用,并找出二者之間的聯系性,使互聯網的優勢最大限度發揮。首先,高校要建立起教師對互聯網的信任和認可,使教師愿意通過網絡學習和吸收新內容,從而對本校的啦啦操課程教學引發思考,作出行之有效的改革。對這方面的建設,高校可以通過講座、公開課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其認識到互聯網的強大優勢。其次,教師自身要不斷加強學習,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中外先進的啦啦操教學資源,并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與本校的教學實際進行融合,從而完成改革和創新。
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對信息和資源的實效性都十分依賴,因此,改革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可以24小時隨時學習的平臺,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方式將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和重難點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做好主觀上的提前準備。并且,將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錄制為視頻,對其中的難點進行分解講解,并上傳至學習平臺,使學生自主練習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通過視頻解決。并且,教師還要負責搜集國內外先進的啦啦操課程資源,將資源在學習平臺分享,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啦啦操的發展趨勢以及主要動態,從而讓學生不但是啦啦操的學習者,還能夠引發思考共同參與進課程改革之中。
在常見的啦啦操課程中,教師的教學一般只局限于課堂之中,缺乏對課后后續的跟進,使啦啦操教學缺乏本質上的完整性。因此,教師可以建立起專業、班級內部的啦啦操QQ 群、微信群,對課程的進展和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跟進,保障教學的完整性。例如,練習后的體能恢復、放松運動、飲食安排等內容都可以看作是啦啦操教學的一部分,也是教師后續跟進的內容之一。學生在進行一定強度的啦啦操練習之后,難免會出現肌肉酸痛、體能下降的現象,為了確保啦啦操課程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保障其可持續性,教師可以在交流群中跟進大家的放松恢復情況。并且,在特定的時間區間內,為了保障訓練的效果,還要對學生的飲食提出要求,如保證蛋白質、蔬菜、肉類的攝入,可以要求學生以每日照片“打卡”的形式進行。這樣,在互聯網實時交流優勢的幫助下,啦啦操課程的后續跟進可以得到保障,也使課程的完整性得到提升,是推動改革發展的力量之一。
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的教育教學必須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改革形式、創新思想。啦啦操本就是一門活潑、充滿活力的課程,高校教師需要認識到這門課程的本質內涵,探索互聯網與此門課程的契合點,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改革為教學增添新的生機活力,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啦啦操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