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梁珊珊 肖桂芳 鄧小玲
今年7月主題活動期間,肇慶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各級人大代表深入一線調研、到基層接訪群眾、開展兩廣五級人大代表聯絡交流活動等,讓人大代表在知情知政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的意見、建議,解決了不少熱點難點問題。
教育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工程”是落實中央關于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具體舉措。常委會充分發揮人大職能作用,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效益導向,助推“兩個工程”落地見效。
今年以來,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肇慶市教育提升發展十大行動計劃》落實情況的報告,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建議;在市十三屆人大八次會議上,把推動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列入肇慶市2021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并持續跟蹤督辦落實;積極組織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視察城區基礎教育擴容提質情況,及時了解工程進展,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跟蹤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8月3日,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開展基礎教育擴容提質視察調研活動,推動肇慶基礎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省人大代表、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呂玉印參加視察調研活動。
呂玉印一行先后來到肇慶實驗幼兒園橋北園區、市一中實驗學校城東校區、敏捷城片區小學等現場,深入了解項目建設進展情況,隨后召開了座談會。
呂玉印強調,要在更高站位、更深層次上認識實施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工程”的重要意義,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用三年時間奮力開創新時代肇慶教育強市建設新局面。要堅持全市一盤棋,凝聚起推進“兩個工程”建設的強大合力。全市各地各部門和社會各界要共同凝聚起強烈的家園意識,用心用力用情解決好肇慶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營造全社會關心教育、重視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全市各級人大代表要加強監督指導、多提寶貴意見,助推“兩個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8月2日,廣東封開、廣西蒼梧兩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粵桂五級人大代表在兩廣交界五號界樁廣場,圍繞健康中國、縣鄉人大工作、基層民主法治開展“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履職交流,并共同為“省際廊道”“粵桂通衢”亭落成揭牌。
封開縣人大代表、縣委常委、大洲鎮黨委書記鐘傳鋒介紹,廣西蒼梧木雙鎮黨委和封開大洲鎮黨委成立了聯合黨支部,兩鎮人大成立了省際聯絡站,“通過這兩個平臺整合兩個鎮、兩廣的鄉村振興資源,推動粵桂畫廊的建設,在道路建設、污水垃圾治理等方面,兩地都是全域性推進。”“廣東、廣西連通的粵桂畫廊鄉村旅游線路打通之后,為我們群眾做了一件民生實事。”大洲鎮村民張宇說。
封開縣大洲鎮岐嶺村委會羅洞口自然村與廣西木雙鎮雙賢村麥佑組相連,羅洞口自然村到主道路約有2.5公路的村道是泥路,計劃建設硬底化村道,但兩地村民林地、園地、農田、竹棵等相交穿插。在推進村道建設中,兩地充分發揮省際人大代表聯絡站作用,由兩地人大代表到涉及到村道硬底化用地問題的村民家中,入戶協調。經過兩地人大代表的努力,解決了讓地問題,促進村道修建完成。“村道建成后,兩地村民出行方便,也大大解決了林木、砂糖桔等農作物運輸問題。”大洲鎮人大代表、岐嶺村委會副主任陳永生說。

市人大代表開展基礎教育擴容提質視察調研活動
開展跨省合作、流域共保、健康發展是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和具體行動。自2017年以來,廣東封開與廣西梧州的萬秀區、蒼梧縣和賀州的八步區人大以“粵桂合作·人大給力”活動平臺為載體,建立12個省際人大代表聯絡站,圍繞產業聯手、生態聯治、法治聯建、文明聯創、文化聯誼、信息共享“五聯一共享”初步建立兩地人大代表履職聯動機制。
常委會借助主題活動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貫穿始終,積極助推肇慶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2月的市十三屆人大八次會議上,把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列入2021年十件民生實事,并持續跟蹤督辦落實。”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主任鄒會雄介紹。當前,肇慶市人大積極開展傳染病防治法和廣東省愛國衛生工作條例執法檢查,推動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提高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和衛生意識,還組織人大代表到肇慶醫療衛生機構視察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情況。
7月27日,常委會副主任何琴琴率市人大教科文衛代表小組的部分代表到多家醫療衛生機構,調研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情況,了解肇慶在衛生健康工作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相關政策和醫療衛生服務開展等方面的情況。
視察組先后到市第一人民醫院視察應急留置中心和標準化發熱門診建設項目情況、到星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視察遠程心電建設應用情況、到高要區祿步鎮中心衛生院視察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情況。
視察組指出,在推動肇慶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大對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質量的監管,確保工程“建得快,用的好”;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辦好民生實事,守住民心,做到“看一個病人,交一個朋友”,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充分發揮中醫藥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在基層開展中醫特色科目建設,促進基層衛生院的長遠發展,為推動形成“建高地,強基層”的衛生健康事業格局打下堅實基礎。■